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學英華   詩詞書目  小說戲曲書目   其他書目   古文選讀   歷史選讀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志士欲救世敝,則窮竭神慮,舉其知聞"(魯迅 - 漢文學史綱),在升沉的舞臺上,打出自己的旗號,宣傳自己的主張,於是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先秦諸子就是在這樣局面下的產物。

(一)  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典籍之一,也可視為散文的一個發端。 一般認為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的書,故曰尚書。 相傳孔子曾整理過此書。 漢書藝文志 "上斷於堯,下迄於秦,凡百篇",與現存出入很大。現存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共有五十八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國序。它是唐代孔穎達等奉唐太宗敕命 ,以當時流傳最廣的古文尚書為基礎整理而成。

尚書距今有三千三百多年,距唐代也有二千餘年歷史,所以唐代韓愈讀起來已感詰屈聱牙(進學解),用現代話來說是解讀困難。第一,淵源久遠 ,語言古今迥異,其語言,不僅異於現代漢語,與秦漢時代的古漢語也不同。第二,版本沿革,文字多有誤訛。第三,師承不一 ,各家注解議論紛紜。因此,後人閱讀此書感到詰屈聱牙,也就不足為奇了。 

盡管如此,尚書在我國文學史上,仍有茪ㄔi磨滅的地位。原因具體表現在這幾方面。其一,是我國古代散文的發端 ,其中有些篇章對儀式陳列敷述詳細,有些語言感情充沛,說服力L,也有形象生動的比喻。其二,所載言記事,多為以後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所引用 。其情實文質,簡潔文風,又多為後世師法。後代文學批評家往往標榜尚書質樸典要的特徵,用來革除浮靡的文風。其三,在文體上 ,對後世也頗有影響。尚書之文,凡有六體,曰"典,謨,訓,誥,誓,命"。這些文體,多被後世模仿。(昭明文選中,"論,箴,銘,頌",溯其源 ,都與尚書有關)。
總之,不論是尚書本身,它的內容,形式對後來我國文學史,散文發展史上,都有茩垠n的地位。

(二)  左傳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公元前 722年 - 公元前 481年 (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 左氏傳一般認為是釋春秋經的文字。 

左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是一個熗釭滌暋D。 ,認為是出是左丘明之手。 ,出自漢代劉歆之手,,戰國時人據各國史料輯錄而成。 即使是同是認為出自左丘明之手,有人主張 ,"左"是官職,名為"丘明",有人主張當以"左丘"為名。

春秋左氏傳作為一部歷史著作而傳世,但從文學角度而言,它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蝔ぃ嗾蓁埳瞗A對重大戰爭的蝑z,有條不紊,對交戰雙方的陣勢,進攻方法,最後結果,對當時波及數國和整個局勢的影響,都交待得清清楚楚。這種蝔う滲鄐O ,令人嘆為觀止。 ,刻畫人物,形象生動。左傳人物眾多,有正直,邪惡,機智,純樸,莊重,詼諧,然寫來無一不形象鮮明。通過連續記載人物的事[ ,描述了人物性格發展的過程。 ,語言簡練,字句精嚴,行文變化縱橫,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

總之,左傳文史結合,是先秦時代歷史散文的代表。後代古文家視它為作文的楷模,原因在於它具有高度文學性價值。

(三)  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也是一部頗有特色的歷史散文著作。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公元前967年 - 前453年)周,魯,齊,晋,鄭,楚,吳,越八國的史事。它上起周穆王,下迄魯悼公,包括時代大致與左傳所記相當。
中國古代的史官,歷來有所謂記言和記事之分。記事為文,記言為獻。漢書藝文志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其實,言與事要嚴格地區別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往往是事中有言 ,言中有事。

國語的作者是誰,至今不可確知。由於司馬遷在史記 - 太史合公自序及報任安書中都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故相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
從文學角度來看,國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矛盾和錯綜覆雜的政治鬥爭,展現那個時代政治變化的輪廓,描繪了當時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有不少篇章真實和深刻地揭露當時統治者的凶狠殘暴 ,與及廣大民眾的悲慘生活處境,為後代提供了一幅幅鮮明的歷史圖畫。

國語中也有不少富於文學性的篇章,如晋語之寫重耳,驪姬,吳語之寫夫差,越語之寫勾踐,形象鮮明,生動感人,這些作品也無愧於古代散文作優秀之作。 國語在文學上的一個特點是長於記言,如(周語上)記邵公諫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民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更是比喻貼切而又喻意深長的言辭 。 國語中的文章大都樸質而簡括,語言較少潤飾,是它顯著的特色。

(四)  戰國策  

戰國策,簡稱國策,它是一部縱橫家思想的戰國時代的史料滙編。此書原本有不同的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作了整理,編訂為三十三編。劉向認為此書乃戰國時 ,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於是將此書定名為"戰國策"。此書流傳中有所散佚,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經北宋曾鞏訪求補足的 ,已不是劉向編訂的原來面目。

戰國策是一部滙編而成的書,非出自一人一手,一時一地,思想內容駁雜,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然而其主要傾向是反映了鮮明的縱橫家思想,記述的大多為戰國時代活躍於各國政治舞台上的謀臣策士 ,對他們的言行,計謀大肆渲染。縱橫之勢,長短之術,詭譎之計,詐偽之謀充溢全書。此書反映了戰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鬥爭形勢。

從文學角度看,較諸(左傳)和(國語),無論在叙事的生動,描寫的細密,人物的刻畫,語言藝術,文體多樣化都顯示了長足的進步。 戰國策打破編年限制,而描寫的人物非常廣泛,上自國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老者九十餘,少者年方十二,公子王孫,武將謀臣,嬖臣寵姬,無不收羅於篇中。刻畫人物形象尤為突出 ,如策士中蘇秦的堅韌倔强,張儀的奸險狡詐,公孫衍的老謀深算,都稱得上個性鮮明,形象生動。作者又巧於比喻,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抽象的道理,善用寓言,例如畫蛇添足 ,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等寓言故事,至今仍活用於人口中。又如"三人成虎,十夫揉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行百里者半於九十","積羽成舟 ,群輕折軸,眾口鑠金","色老而衰,知老而多"富於表現力的佳語妙句。 戰國策語言特點是氣勢磅礴,如記蘇秦形容齊國之强盛,臨淄之富實道:"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 ,戰如雷電,解如風雨。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作者鋪釆摛文,綜合運用比喻,誇張,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力量。

(五)  論語和孟子 (上) 

(論語),一般認為是孔子的弟子,輯錄其言行片斷而成的典籍。(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一般也認為是出於孟子弟子之手。這兩部作為儒家經典而傳世的著述,從文學角度而言 ,對後世的影響也極巨大。

首先,它們提出了一定的文學主張。雖然在孔,孟時代,文學概念還不清楚,但孔,孟對於詩和文的一些論述,反影了他們對文學的看法和主張。如(學而)篇,"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述而)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表明了他先德行,後文藝的思想。 關於詩三百篇,(為政)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陽貨)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論述,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孔子反對"巧言令色",主張"文質彬彬",方是為君子,巧言令色,鮮矣仁,表達了他的審美觀點。 至於孟子,(萬章下)篇,他提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次,(論語)和(孟子)都是語錄體的典籍,雖然內容沒有詳盡具體的描述,但是從他們簡短的對話中,却生動地顯示了孔子,孟子和他們一些子弟的形象。如(論語 - 述而)記孔子和子路的對話"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可見孔子沉思善謀的性格,(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表現了他的哲人氣度和對人生的感嘆,(陽貨)孔子回答子路問話時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又可見孔子風趣的一面 ,而(孟子 - 滕文公上)記載孟子與陳相的對話,充分顯示了孟子充沛的感情和激越的辯才情,這些都是很有性格和特點的記載。

(六)  論語和孟子 (下)  

如果說(論語)是平實質樸,富有哲理的話,那麽(孟子)就顯得氣勢充溢,跌宕起伏,說理明確,行文流暢感人。比如孟子與陳相的對話,孟子先以"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必織布然後衣乎?"發問 ,在此基礎上,指出事事都不可能不仰仗他人,然後他再引古叙今,慷慨陳辭,強調了社會分工的必要,强調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點。雖然孟子的看法未必正確 ,但他嚴密的論辯邏輯,磅薄的文章氣勢,不能不令人折服,顯示了高度的文字組織水平。所以程頤說"孟子盡雄辯"。

此外,(孟子)一書中,還善於運用許多短小的寓言故事和形象生動的比喻。比如,膾炙人口的"揠笛助長"(公孫丑上),"齊人有一妻一妾"(離婁下)等故事 ,都很深刻。至於以魚和熊掌的取捨關係來比喻生和義的取捨(告子上),以仁與不仁比作水與火(告子上),都富有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漢代趙岐總括說:"孟子之文 ,長於比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

(論語)和(孟子)作為古代的經典而又具有這樣的文學價值,自然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散文的發展角度來看,兩者雖然都是語錄體,(孟子)又比較(論語)作了進一步發展 ,(論語)的文字簡略,(孟子)中却出現了一些比較細致的描述和長篇大幅的議論。唐代古文運動代表人物栁宗元,宋代蘇東坡等在文章方面也多師法孟子 ,所以說(論語)和(孟子)不僅是儒家經典,也是歷代散文的楷模。

(七)  荀子    

荀子,作者荀况,又稱荀卿,或作孫卿。(約公元前313年 - 公元前238年),趙國人。現存(荀子)三十二篇。荀子為文的特點在於雄渾。其學問淵博精深,所以行文氣魄宏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比如(勸學篇),提出了"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見解 。總結治學經驗,為後世傳誦宗法。在(富國),(王霸)篇中,縱橫於古今,引述歷代興亡鑒轍。而(天論)篇,則探微抉隱,極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 。文章氣勢雄渾,為諸子所不能及。

他生當戰國縱橫之世,致力於辯論,故其文多長篇大論。發揮盡致,暢所欲言,論點明確,層次清晰,句法整齊,詞藻豐富。例如蟻兵篇,論為將之道,分析透切,論斷精確,是一篇出色的軍事學論文 。勸學篇論為學之道,比喻層出不窮,辭釆繽紛,令人目不暇給。荀子又善用排偶句法,例如:"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故聲無小而不聞 ,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散文中偶用排偶句法,足以增加文采。荀子除哲學論文外,還有賦,成相辭,佹詩等作品留世。班固認為荀卿與屈原同為辭賦之祖 。由此可知,荀卿對後世賦體和韻文的影響也很重大。

(八)   老子   

(
老子),作者一般認為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代楚國苦縣人事跡已難確考,略早於孔子,相傳曾任周室的守藏史,相當於國家的圖書館長。又有謂生於孔孟之後 ,因見周室日衰,乃辭官,出函谷關西去,不知所終。(老子)又稱(道德經),凡八十一章,約五千言。據說乃出關時寫成,贈與函谷關的關尹。亦有人懷疑非老子所作。此書在戰國末期 ,尚未流行,大抵至漢代,方受人注意。(老子)一書為道家鼻祖,旨義深邃玄奧。從散文的特點來說,它堪稱"清遠"二字。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文筆簡淨 ,聲韻流美,句法整齊文內間有韻語,可能是受騷體的影響。他為文的這種風格,追隨者大不乏人。

老子和莊子代表道家的思想。道德經大抵是老子門徒記下來的語錄。

(九)   莊子    

道家另一部著作是莊子,作者莊周,(約公元前369 - 前286年),宋國人,是戰國時代傑出思想家,也是優秀的散文家。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旨與老子為近。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莊子》五十二篇 ,現存三十二篇,其中外篇十五,內篇七,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周作,外篇和雜篇或出其弟子之手。通行本有清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和王先謙《莊子集解》。唐玄宗天寶元年 ,因推崇道教,故將莊子列入道藏,號南華真經,尊莊子為南華真人。與老子並為道家所宗。

先秦諸子中,以文學角度而言,最有影響力的,便是此書,它行的特點在於"恣肆"。(逍遙遊)小到杯水芥舟,大至其翼若垂天之雲的鯤鵬,從"朝菌不知晦朔"的"小年",到"八千歲"為春秋的"大年",隨思信筆 ,縱橫恣肆。又如(外物篇)寫"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也極想象之能事。魯迅也稱:"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 。"明代胡應麟說:"莊周文章絕奇,而理致玄妙,讀之,未有不手舞足蹈,心曠神怡者。"
莊子的散文,有以下特色,想象力豐富神奇,善用譬喻,又具浪漫主義色彩。例如((逍遙遊)所述鵬之巨大及其一怒而飛的情景云:"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又如描述藐姑射山的神人云:"吸氣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文章從大鵬說到鷽鳩,從物說到人 ,層層推衍,比中有比,變化多端。 寓言巧妙。通過層出不窮,或虛或實的故事與神話,表達出精闢深到的理論,暴露當時的社會現實,使形象具體而富感染力。在(養生主)一篇中,利中(庖丁解牛)的故事 ,來說明養生之道。詞藻瑰麗,句法靈活,富文學趣味。

(十)   韓非子    

韓非子》,作者韓非,(約公元前281 - 公元前233年),韓國人。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是法家集大成的思想家。中國法治思想,首由春秋時齊之管仲開其端,其後秦之商鞅主法,韓之申不害主術,趙之慎到主勢。韓非子集各家之大成 ,認為法,術,勢三者皆帝王統治之工具,相互為用,不可偏廢,對後世君主專制政治影響甚大。現傳《韓非子》五十五篇。韓非子的文章 ,特點是筆鋒凌厲,辯才宏溢,分析精辟,嚴峻峭拔,而且巧設譬喻,善用寓言,使文章更為生動,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非常貼切 ,讀之令人有刻骨銘心之感。如(亡徵)篇中,從開篇第一句"凡人之國小而家大,權輕而臣重者可亡也",如此而下,一連四十多個"可亡也",條分縷析 ,逐步羅列了各種亡國之徵,如連天波濤,一浪接一浪地撲面而來。又如(說難),(備內)諸篇,細緻入微地剖析各種權術,淋漓盡致地撕去了仁義的遮羞布,赤裸地把社會的隱私公諸於光天化日之下 。至於(顯學),(五蠹)為文則深刻嚴密。韓非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特具風格,歷來評價甚高。明代唐順之稱贊他說:"奇古精峭,章法句法,無一不妙",近人梁啟超也說:"其文最長處 ,在壁壘深嚴,能自立於不敗之地,以摧敵鋒,非深於名學者不能幾也"。

(十一)   墨子    

墨子》,是墨家的後學記載墨子言行的書。墨子名翟,(公元前468年 - 公元前376年)東周時魯國人。現存五十三篇。墨子為文主要特點是質樸,雖不重文采,但邏輯性頗強,很有說服力。字句淺近,詞意流蜴,演繹與歸納交互為用,使人容易明白。比如(非攻)篇 ,以"入人園圃,窃其桃李,眾聞則非之"開始,平鋪直叙,通過層層推理,說明攻戰之不義,強調了"非攻"的主張 。而"兼愛"篇則論述了欲治天下,必"不可以不勸愛人"的道理。文章說理明白,决無麗辭鋪陳。《文心雕龍 - 諸子》以為《墨子》之文"意顯而語質",魯迅先生認為"墨家尚質",故其文辭無華飾 ,取足達意而已。"

以上是先秦諸子各流派散文的主要特點,而亦有共同之處,比如富於雄辯,邏輯嚴密,善於運用寓言等。先秦諸子散文在我國先秦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而且還對後世文學有以下影響 ,(一) 為史記,漢書提供古代歷史資料(二)開漢代政論之先導(三)為魏晉清淡之先導(四)為後世提供生動而精闢的寓言故事,其中很多,直至今天仍為社會上言談和行文時所運用。

(十二)   古代神話    

在遠古時代,一般人民由於知識水平低下,不理解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各種錯綜變化,因而發生主觀構想,把自然力量加以形象化,人格化。他們依據自己所構想出來的英雄人物形象 ,創造了許多生動,美麗的故事,在口頭上輾轉相傳,這就是神話的起源。神話雖然出自遠古人民的構想,卻不是亳無根據的,它反映出遠古人民卓越的智慧,堅决的意志 ,宏大的力量和迫切的要求。例如有巢氏的構木為巢,燧人氏的鑽木取火,庖犧氏的結網捕魚,神農氏的教民稼穡等,都足以表現遠古傑出人物所創造的各種輝煌事業。

中國古代神話,在山海經,楚辭,准南子,列子,太平御覽等古書中保存較多。例如: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淮南子 - 覽冥訓記),女媧還有造人的傳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黄土作人"(太平御覽中風俗通義引俗說云),黄帝殺蚩尤(山海經中大荒習北經),后羿射日(山海經 ,淮南子,其他古書),鯀,禹治洪水(山海經,海內經,其他古書)。由於這些構想出來的英雄人物,都是拯救災難,為民除害,故事自然廣為流傳,為人民歌頌。
神話的浪漫寫作手法,啟發了後世作家超卓的想像能力,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技巧。屈原,莊子,陶淵明,著名小說如唐李朝威的栁毅傳說,明吳承恩的西遊記,明封仲琳的封神演義 ,莫不從古代神話中提挈精神,攝取形象。可見短小而神奇的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起了一定的影響。

(十三)   詩經之一    

產生的時代: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北方詩歌總集。收集了公元前1120年至公元前600年,就是西周至春秋,約六百年的詩歌。各篇的創作年代,已無法確定。大致可分為三期,西周前期(武王至孝王),西周後期(夷王至平王東遷),和春秋時期(平王至敬王末年 。這些傳流下來的詩歌,都是研究西周至春秋社會狀况,歷史的寶貴資料。

產生的地域: 詩經作品涉及的地域十分廣闊,大致由西周的王城鎬京,東周的王城洛邑,推而及現在的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甘肅各省。簡言之,就是以黄河流域為主 ,並及江漢地帶。

作者與篇數: 只有極少部分從詩經本文或其他書籍可以查考,大部分都無可稽考。它的結集與篇數,據說周初有采詩之官,掌理採集民間歌謠的工作,這是風詩的來源。至於雅是談政治的詩,頌是祭神的詩 ,都是官府的作品,用不着去採集了。據司馬遷史記說,古詩原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刪去大部分,取其可用於(合於)禮儀的存下來,於是只有三百零五篇。但唐代孔穎達 ,宋代歐陽修,清代朱彝尊等都認為孔子有正樂之事,而無刪詩之舉,所以刪詩一說,很成疑問。現在流行的毛詩,原有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為笙詩,有聲無辭,實存三百零五篇,舉其整數 ,稱為詩三百或詩三百篇。計有: 國風一百六十篇,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頌四十篇。

(十四)   詩經之二    風,雅,頌   

詩之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之六義。 風,雅,頌為詩之體裁,賦,比,興為詩之作法。

風: 詩經十五國風,就是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國,分佈屬黄河流域各地 。也就是指各國民間的歌謠。
毛詩序解釋說: "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 ,謂之風。"
朱熹詩集傳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 ,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也。"又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族歌謠之詩也。"

雅: 一說依據政事而分。毛詩序說: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一說是依據音樂而分,朱熹詩集傳說:"雅者,正也 ,正樂之歌也。。。。。正小雅,宴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詞也。
詩序所言牽強,朱子於理為長,所以雅便是朝庭宴饗祝頌的詩歌。小雅用於貴族宴享,大雅用於朝會。

頌: 毛詩序說: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朱熹詩集傳說:"頌者 ,宗廟之樂歌"。所以頌就是祭祀宗廟的樂歌,演奏時,大抵是歌辭,音樂與舞蹈互相配合起來的。

        

 

(十五)   詩經之三  賦,比,興  與詩之四始  

梁代鍾嶸詩品序與南宋朱熹詩集傳對詩之作法 ,均有簡要說明。

賦: 鍾嶸說"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所以賦就是記敍手法 ,平鋪直敍,不用比喻,不用陪襯。 例如"陟岵"三章均用賦體作法:"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這篇寫一位在外行役的人想起當日誰家時父母叮嚀的話語,用的全是直敍的賦體。

比: 鍾嶸說"因物喻志,比也"。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用物比物,或用物比人,就是比喻的方法 。 例如"蓼莪"第三章云:"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缾小,罍大,以缾比喻父母,以罍比喻兒子。意思說父母有所匱乏,是兒子的羞恥。鮮民,這堳無父無母的人,"缾之罄"是"罍之恥",父母雙亡 ,自然令兒子悲痛,這便是(比)了。

興: 鍾嶸說"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就是說:文詞已經寫完了,而意思却有玩賞不盡的韻味,便叫做(興)。這樣把(興)當作餘興解,是不妥當的 。朱熹的解解則較為確切。他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詩人觸景生情,因草木鳥獸的生息,悟及人事,就把草木鳥獸作為本意的發端,這才叫做(興)。 例如關睢第一章云:"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窃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睢鳩引發淑女與君子相悅之情,這便是(興)了。
總括來說,賦是敍述法,比是比喻法,興則是兼用敍述與比喻的作法。

詩之四始: 毛詩序和史記的說法,各有不同。毛詩序於解釋國風,小雅,大雅,頌之後,即下斷語說:"是謂四始,詩之至也",大意是說:風,小雅,大雅,頌那四部分的詩歌 ,都是推行教化的開端,並非風,小雅,大雅,頌更有所始。 始,大抵是教化之根本的意思。而史記孔子世家卻說:"關睢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司馬遷認為"始"便是第一篇 。關睢是十五國風的第一篇,鹿鳴是小雅的第一篇,文王是大雅的第一篇,清廟是頌的第一篇,這便叫做四始,似乎沒有毛詩序解作教化那麼深奥,後世學者多依循司馬遷的說法。

(十六)   詩經之四    詩經之流派   詩之大序與小序  詩教  

詩經流傳到漢代,由於傳授與解說的不同,分為四派:
魯詩 - 魯申培公
齊詩 - 齊轅固生
韓詩 - 燕韓嬰
毛詩 - 戰國時魯國毛亨及漢代趙人毛萇。
魯,齊,韓三家詩是今文經,毛詩是古文經。前三家詩先後失傳,衹有毛詩一直流傳到現在。

大序小序: 魯,齊,韓三家詩既亡,其序文亦隨而散失,衹有毛詩序獨存。毛詩有大序小序。一般來說,大序是綜述全部詩篇的要旨 ,小序則於每篇詩之前,分敍那篇詩的要旨。

詩大序,即毛詩序的作者是誰? 論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尚在討論中的作者,計有孔子,子夏(卜商),毛公和東漢的衛宏;而毛公又不知是大毛公毛亨,還是小毛公毛萇。大序作者尚不可知 ,小序作者更無法探究了。

詩教: 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一種文學理論。在禮記,經解一篇中,曾提出這個問題: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的解釋說: 温,謂顏色温潤。柔,謂性情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所謂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即是用婉轉含蓄的話語 ,來寄托諷諭的意義,並不作直接,尖銳的揭露,讓讀詩的人,受了這種暗示,可以潛移默化。故教人以溫柔敦厚。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完全符合詩經的實際內容。例如巷伯之詩 ,表示對讒人的憎惡;伐檀之詩,表示對剝削者的痛恨。都是很尖銳的,絕對談不上溫柔敦厚」。

不過,從另一角度,「
溫柔敦厚」,不直接指斥,便有含蓄蘊藉的意義在內。一篇作品,富有「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耐人反覆尋味,自然是一種高度藝術的表現手法。

(十七)   詩經之五   詩經的題材(內容)  

詩經的題材包含豐富,多姿多采,有血有肉,分類析述如下:

1) 記載歷史演進的詩歌,中國的歷史詩產生得很早,詩三百篇對於商代的創立,周代的開拓,都有記載。

2) 隱寓政治諷刺的詩歌,詩三百篇載着許多諷刺詩,很有價值。

3) 表現戰爭情緒的詩歌。

4) 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

    在詩經中,這類詩所佔篇幅最多,又可分為。
    農事詩,採集於兩周,而兩周正是農業社會,所以有關農事的詩歌寫得很出色。畋獵詩,西周時代畋獵相當盛行。雖是貴族的游樂活動,也可說是勞動之一 。   
    畜牧詩,詩經中描寫畜牧馬牛羊盛况的,為數不少。婦女操作的詩歌,詩經時代,婦女主要的生產工 作,大抵是採桑和織布。   
 
5) 抒發愛情的詩歌
    詩經國風中寫愛情的詩歌非常豐富,也非常精采。周南中的關睢篇,寫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唐 風中的綢繆篇,寫出了新婚夫婦的喜樂,衛風中的氓篇,還寫出了女子遇人不淑,遭受遺棄的悲哀。   

(十八)   詩經之六   詩經的文學特色(藝術表現)  

1)
富有現實主義精神
    詩三百篇中,大多數是優美的反映現實的作品。詩人通過生活的感受和事物的描寫,生動地反映了歷史,政治,勞動,戰爭,戀愛各種真實情况。詩人不僅寫出了生活上的感受 ,並且寫出了心靈上的願望。那些感受,不僅是詩人自己的,而且是人民大眾的。那些願望,也不僅是詩人自己的,而且是人民大眾的。所以,當我們讀到那些詩篇所寫形形色色的人物或故事 ,往往會為之歡樂,為之同情,或者為之憎惡,為之痛恨。由此可見詩三百篇富有現實主義精神,足以為後人所賞鑒。

2) 形象刻畫鮮明
    西周詩人已經很會描人,寫景,抒情,敍事。姑就人物而論,經過詩人細意的刻畫,表現得鮮明而生動。例如齊風中的(猗嗟),形容一個英武的男兒云:
"猗嗟昌兮,碩而長兮。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射則藏兮"。
又如衛風中的(碩人),形容一個美人云: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頷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 事物比擬確切
詩經有"比"與"興"的作法。比是顯喻,興是隱喻,性質相近,作用相似,都可以說是比擬,古人甚為重視。例如(碩鼠)篇中,以碩鼠比擬剝削者的貪婪 ,(鴟鴞)篇中以鴟鴞比擬統治者的惡毒,都是很妥貼的。

4) 句式運用靈活
     1) 詩經句式,以四言為主,並兼有各種長短不齊的句子,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錯綜變化,活潑流暢。
     2) 重章叠句,反覆咏唱,饒有抒情的效果。例如(天保)云:"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又"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 ,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
     3) 偶句,三百篇中,偶句最為常見,可以說是後世駢儷文之祖。例如(北山)云:"溥天之下,莫匪王土,率土之濱,莫匪王臣"。

5) 詞彙豐富而優美
   
詩經用了約三千個單字,其中有些是一字數義的,這些單字搆成了大量雙音詞,例如光明,正直,婚姻,家室等。
此外,詩中還用了許多叠詞。
叠詞(或叠音詞)如: 關關,蚩蚩,依依,霏霏,凄凄,蕭蕭等。
雙聲詞(二字同歸一母)如:參差,蒹葭,玄黄,踟躕等。
叠韻詞(二字同出一韻)如:窈窕,輾轉,崔嵬,琢磨等。

6) 音韻諧叶
詩之音節,甚為調叶,詩之韻語,甚為和諧。顧亭林《日知錄》二十一(論古詩用韻之法),將詩經用韻分為三類:
     1) 首句,次句連用韻,隔第三句,而於第四句用韻,如(關睢)之首章便是。
     2) 一起即隔句用韻,如(卷耳)之首章便是。
     3) 自首至末,句句用韻,如清人,月出,素冠等篇便是。
然而,這也不過說明了幾個用韻原則,其他轉韻,變格的例證尚多,不必一一具論了。

(十九)   詩經之七  詩經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對後世文學之影響)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始祖,也是我國文學之大源。它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開啓了正確的創作道路。這一切足以顯示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崇高 ,以及對後世文學影響的重大。現在列舉要點,分述如左:

1) 內容豐富,反映了古代的生活面貌 - 詩三百篇保存了古代許多氣魄宏偉的歷史詩,婉轉含蓄的諷喻詩,真摯懇切的抒情詩,優秀美妙的戀愛詩。這些作品,大部分來自民間,很能顯示社會的真相,尤其是國風 ,題材非常豐富,我們可以從中認識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 文學技巧超卓,足為後世取法 - 詩經的文學技巧,實在超卓。它不但常用賦,此,興,並且善用對照法和重叠法,使主題更為突出,音樂性更為增强,充分發揮其感染力。此外,詩經的句式 ,音韻和語言,對後代的詩歌也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先就句式來說,詩經以四言為主,並兼有各種長短不齊的句子,錯綜變化,活潑流暢,表現出民歌的特色。再就音韻來說 ,自然和諧,形成美妙的旋律,而為後世詩人所取法。更就語言來說,豐富,精粹,美麗,生動,後人無論在寫作上或口頭上,都常加以引用。

3) 啓發後世各種文學體裁 - 詩經為中國文學之大源,後世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如兩漢的辭賦,五七言詩,六朝的駢文,唐以後的詞,曲,莫不導源於詩經。同時,凡是著名的文學家,自屈原以後,諸如曹植 ,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繼承和發展詩經的優良傳統;甚至現在新詩作家,還在吸取詩經豐富的營養資料。

4) 温柔敦厚,懸為士人學文進德的準繩 - 詩經是儒家傳統施教的經典。孔子曰:"興於詩"(論語泰伯)又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論語陽貨)。孔子很重視詩經 ,很重視詩教。禮記經解所謂:"温柔敦厚,詩教也"。儒家以温柔敦厚教人,温順,柔和,婉轉諷諭 ,不要冷酷,僵硬,輕浮,凉薄,失其本心(先天的本性是至善的)。這樣看來,詩教對士人學文,進德的影響,也可謂深遠了。 

(黎淦林   中國文學史綱要)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