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俞平伯詩餘閒評    吳小如談寫詩    許魂說詩    古典詩歌寫作入門    王力說詩詞格律

 

黄如卉 詩人與詩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957年   香港上海書局


3/2011

好詩和優秀詩人的標準    (上)

      舊體詩詞有其音律上的規定,既如前所述,因此,完全不符合這些規定的,當然不能算做好的創作。每句要依平仄,初寫起來好像很難,但掌握得熟練的人也就不覺得什麼了。那麽,能否說 ,寫得音協律調,格式完全正確的詩,就是好詩呢? 這當然不可以。因為詩的好壞,是不能以形式來决定的,雖然形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是因為它具有更加適宜於表現思想感情的特點。因此,如果缺乏真摯感情的,就不能算是好詩。過去有些文人學士做皇帝的侍從,寫(應制)詩 。那麼即使是最有才能的詩人,也寫不出好詩來。好像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作的一首"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就是一個例子 。這首詩是這樣的:

      渭水自縈秦塞曲,黄山舊繞漢宮斜。鸞輿迥出千門柳,閣道迴看上苑花。雲堳珓兜欞魋騿A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以形式來說,這首詩不失為標準的七律。可是向皇帝歌功頌德一番,連到郊外去遊覽都說成是 '為乘陽氣行時令',還有什麽意思可說? 王維的詩以寫景見勝,因此這詩還不至太俗,其他有些人的應制作品,就更無足觀。且看王維另外一首"酌酒與裴迪",寫人情心境 ,便迥然不同。這詩是: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在這首詩中,詩人的面目才露出來。因此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章中說"人禀七情 ,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這位古代的大文學評論家强調詩應該有自然的感情,可以說是的當之論。

      有些詩,雖然沒有很明顯的感情所寄,但是在描寫美好的風光,秀麗的河山,而達到藝術上高超的境界的,也應當是好詩。好像崔顥的"黃鶴樓"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其中(晴川,芳草)一聯,寫盡樓前景物,成為千古絕唱。據說後來白居易重登黃鶴樓,也想寫詩,但看到崔顥之作,吟味再三,擲筆而去,認為難以再作 。讀這些詩,會使我們能夠更熱愛自己的大好山河,當然也是好詩。


4/2011

好詩和優秀詩人的標準    (下)

      最重要的,還是能夠把詩作連結起當代人民的喜悅和苦痛,使詩歌成為時代的號角;這比起只在個人狹窄的感情中徘徊就要强得多了。杜甫,白居易等的詩之所以偉大 ,正在這些地方。如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中之一的"輕肥",就嚴厲地斥責了那些不理人民死活的豪奢貴族: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誇赴軍上宴,走馬去如雲。尊罍溢九醞。水陸羅百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這首詩前面一大段着重寫了官員們的豪奢和囂張,似乎還不覺什麽,最後一轉,只用了淡淡兩句,就不能不使人為之髮指痛恨 。毫無疑問,這首詩為廣大的人民喊了寃,而在藝術上,這寫法也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

      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為大眾所傳誦寵愛的,也正是這一類型的詩。當然也只有寫這樣的詩人,才是好的詩人 。如果徒然流連於篇章句什,只懂得無病呻吟,刻意求工,那麼最多也只是詩匠而已。

      不過,人們對詩人的評價,倒不是只看一兩首詩,而且還要看詩人的為人。寫詩可以發為真情,但也可以是向大眾撤謊。如果儘管詩寫得好,也有感情,而為人却不可問的 ,人們將不會以他的詩為可貴,反而會鄙棄他。好像在初唐時文名相等的沈佺期和宋之問這兩個人本來在詩壇上頗有成就。新唐書藝文志上說:宋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 ,同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 可是這兩個人在政治上追隨武后的嬖臣張易之,趨附逢迎,無所不至;而為官時又貪贓枉法,屢受彈劾,真是一對活寶貝,為時人所不齒 。這種人即使真有錦繡文章,也不可能當得起優秀兩字。

      古語云:「言為心聲」,其實詩也是心聲。其心不正,其行不端,就是寫得再好。也不能在人民的評價中佔有地位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在詩文的創作上當時也可以說是一時之彥,可是他是一個毫無骨氣,降清求榮的大漢奸,因此,比起同時堅不事清,奔走復國的顧炎武和黄宗羲等人,就不能相提並論了。

      有了基本的觀點,我們讀詩和認識古代的詩人,才能有一個起碼的標準。


5/2011

古詩探源

      勞者自歌的擊壤歌

      大凡任何事物,述近代易而探古史難。因為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中,文字是後起的東西,故此在有文字之前的種種,就難於查考 。在詩歌的起源上,研究起來也遭遇到同樣的困難。

      遠古時代,人類的智慧有限,生活也十分簡單。茹毛飲血,漁獵狩牧,還不可能有什麼定型的文學 。但是,隨着文明的發展,大抵到了氏族社會的後期和奴隸社會,才出現了詩歌的雛形。

      相傳在堯,舜時代(估計是氏族社會的中,後期),出現過這樣的歌謠:有一個老人,在勞動之暇,自己敲着土塊(擊壤)而歌。這首歌,根據記載下來的歌辭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以自飲,耕田以自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意思大概是:我靠自己的勞動來很好地生活,帝(這堛澈珙O指部族的領袖,和後來的皇帝在性質上不同)的力量和我有什麽關係呢?有人說這首歌是後人偽托的,這也很有可能;但是所有人都處於平等地位的氏族社會 ,這種想法的出現也是合乎事實的。大概人們在辛勞之餘,休息的時候,順口唱幾句,未嘗不是理所應有。但是否能夠流傳下來,却的確是老大的疑問。同時相傳下來的還有據說是舜所唱的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和卿雲歌: 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這些歌,都是真偽難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即使那個時候會有一些自然唱出的歌,也是和說話差不多,而且沒有什麽規律,很短,意思很簡單 。就是今天有些落後地區的帶有原始性的民族中,還是如此。

      但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出現了詩歌的又一種雛型,這就是在部族舉行巫卜的儀式中產生的歌舞。我們知道在原始民族中因為不能有效地掌握自然規律,常常為了打獵和農耕希望得到好的收穫而舉行祭神的儀式 ,在這些 儀式中通常會有原始的舞蹈和歌唱。所謂舞蹈,是對勞動工作的模仿;歌唱,也是對勞動工作的描述和期望。在這一方面,我國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殷代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提供了比較實際的證明 。在龜甲,獸骨上記載的大多是簡單的卜辭,在這些卜 辭中出現了字和字 ,而有些卜辭本身,就是其自西來雨?歌辭。根據郭沫若的研究,有一段卜辭就很像歌曲。這首卜辭是: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這種整齊,重複的句子,的確很適宜於用口唱出來,大概主持卜的儀式的巫者,在喃喃禱告時也是希望順口一些 ,使人易聽易懂的緣故罷。另外,在一個殷代的銅盆上也發現有幾句據說是由刻上去的銘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些都很像後來的詩歌。它們簡單,樸素的形式和內容,與詩經中某些詩歌的格調頗為相近。

      從上面的事實看,詩歌正如其他的藝術一樣,是起源於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可惜查考極難,流傳極少。不過,很多人都就是詩人,從廣義來說却是可以肯定的 。我們希望今後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專家們,能夠在這一方面有更多的發現,來補充這一段近乎空白的歷史。


6/2011

四詩   風,雅,頌   (一)

      以前有一個人出了一付對字的上聯,是三才天地人」 ,很多人都對不出。因為難的地方是「三」字必須以其他數目字來對,可是下面又只能舉出三樣東西,那怎麽行呢?後來有人對上了,用的是四詩風雅頌 ,於是被認為是唯一的絕對。為什麼四詩是 「風」, 「雅」, 「頌」?

   「詩」是指我國最古的詩歌結集的 「詩經」。詩經過去共分為四個部分:「國風」,「大雅」,「小雅」和「頌」。所以雅就包括了「大雅」和「小雅」。當然 ,這只是文字遊戲。不過却可以幫助我們記憶一下 「詩經」的基本內容。

   由殷代到西周,民間的歌謠比較趨於定型化。大概當時各地方的官吏會把當地流傳的民歌抄錄下來,送給周王作為行政的參考。這一類的詩歌,反映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所以叫做「國風」。宋代的名學者朱熹說:「吾聞之 ,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咏歌,各言其情者也。」這是對「風」的很好的解釋。所以在「國風」中最多的是情歌 。例如「將仲子」的一節:

   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諢C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譯做現代話說,就是 「 仲子呵,不要爬過我這邊來,不要把我的踾藃邟憿C我不是愛護踾臐A是怕父親母親不高興。仲子是可愛的,可是父母的責罵,也使我害怕呵。」

   這首詩描寫一個懷春少女的曲折感情,絲絲入扣,的確很真實而動人。

   國風中大概每國都有,分類編起來,上面冠以地方名字,例如「鄭風」,「衛風」 等是。上引的「將仲子」就屬於鄭風。國風中除了情歌之外,也有很多是農民申訴生活的困苦和反對地主壓迫剝削的。如魏風中的「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媔}頭兩句是 「興」,借一件事來唱起來,不一定有什麽意思。中間四句是問地主為什麼不耕田而取禾三百廛 ,不狩獵而取野獸。最後是慨嘆地主(君子)從來不肯只以蔬菜(素)為餐。從這些詩中,我們聽到三千年前農民的不平和憤怒。


7/2011

四詩   風,雅,頌    (二)

   「大雅」和「小雅」主要是記載商,周史實的詩,和在祭祀,祝頌,燕樂時所唱的歌。在這些詩中,透露了商末周初的一些社會和生活情况,對古史的研究很有意義。其中「大雅」的時代較早,作品也比較粗糙;「小雅」的時代較晚,寫得就比較生動細緻。

   「大雅」中的「生民」是寫周族始祖后稷的史蹟,如其中的一節:

   誕寊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寊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寊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這媦g后稷出生後,因為他的母親姜嫄是「履大人之跡」 而生(即沒有出嫁就生兒子),所以被放到陋巷,平林,寒冰上,可是都死不掉。這就很有濃厚的神話氣味了。這類無父而生的傳說,在我國是很多的,后稷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小雅」堛爾痋A感情的表現就比較豐富,修辭也更生動。好像「 天保」篇中一段向人祝頌的詩,是這樣的: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琚A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正如普通人所說,這位詩人為了讚頌他所獻詩的人,把好的詞句都全用上了。這是修辭進步的一例。如果在感情豐富來說,應該推「蓼莪」有代表性: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這是描寫子女對死去的父母之痛悼的詩。在詩中流露着沉痛,真摯的感情。因為它是這樣動人,所以後來的人就把「蓼莪」 作為子女對父母的悼念的代表語了。


9/2011

四詩   風,雅,頌         (三)

   「」主要是在祭祀時舉行舞踊所唱的曲詞。依其國別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部份 。其中有對「上帝」,「先王」的歌頌,祭祀情况的描寫,也有勸誡國王的詩。其中如「商頌」的「玄鳥」,就是記載商代帝王的功業的: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饎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祈祈,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

      這些詞語都比較難解,不過意思是歌頌武丁這兩個殷代的先王,却是大致可以看得到的 。為了篇幅,我們不詳細註解了。

      除了上述四部份外,還要提一提「二南」。在國風中過去有「周南」,「召南」兩輯 ,一向被認為是國風的一部份。但近代學者却認為這是比較後起的,近長江流域一帶的民歌結集,和其他國風不同。這是從它的內容多寫南方,形式接近「楚辭」和寫作技巧比較高明等情形去論斷的 。因此,「二南」在詩經中應當獨立。而事實上,二南的內容雖然也多是情歌,但寫得却更為生動。如召南的「野有死麕」,寫男女戀愛之情就很細緻了: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後三句寫女子對男子所說的話,是很露骨的昵語。

   古代的讀書人大多是迂腐的,他們要「代聖人立言」,總要把大道理强加在古典作品上。詩而加上一個「經」字 ,已經是板起面孔,但還要把其中最精彩的民歌都道貌岸然地解釋做臣子對國君的勸諫,那真是莫名其妙的歪曲。其實詩經包括了古代的祭歌,史詩,情歌,民歌,故事詩等等,是很大規模的詩的總集 。這些詩,以前也許很雜亂,後來經過孔子的編纂,才成為今天的面目。孔子自己對詩經是十分重視的。他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又說:「汝為周南召南已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 ,其猶正牆面而立也歟!」(這堛 「為」字,應當解釋做「讀」的意思)。

   「詩經」的選輯流傳,是我國古代文化史的一件大事。可惜它們的作者,已經幾乎全部都無可查考了。


11/2011

悼歌和童謠

   在西周以至秦,漢的一段悠長時期中,除了先期被收集到《詩經》中的詩歌之外,還有許多民歌在民眾中產生,在民眾中流傳。大概也許因為這些歌謠不很完整,因此「不入大雅之堂」,沒有被選進什麽詩集中去 。但它們實在是詩歌得以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基礎。

   這堙A談一談其中可能最為廣泛的悼歌和童謠。

   從周代起,可以發覺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在死了人的時候,他的家屬不但哭之而哀,而且還會用歌來致悼。孟子中記載說:「華周,貑蝷妝d,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就是指的這一類風俗。華周,貑蝟ㄛO齊國人,而齊國是著名大國,不是偏僻之地,由此可以見得這種風俗的普遍。可惜這兩位善哭的妻子如何哭法,却沒有傳下來 。但貑蝷妝d的傳說却演變成後來的著名民間故事「孟姜女哭崩萬里長城」了。我 國不久以前,好些地方的人家還有這樣的風俗,就是在死了人的時候,死者的親屬 - 通常是妻子 - 一面痛哭,一面口中還要唱歌。有錢人家甚至請專門的婦人回來哭唱,以此為體面的事情。這種人我們鄉中叫做「喊口婆」,居然也自成行業。可惜這種悼歌 ,見之記錄者很小。上節引用詩經的「蓼莪」篇,就有這樣的意味。此外,古詩中的「公無渡河」,也是悼歌中的一種: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

   這首短歌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在《古今注》 中說:「箜篌引,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濯,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 ,聲甚悽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這堨i以說是悼歌中的翹楚了。

   流行的悼歌還有「薤露」和「蒿里」。「薤露」的歌辭是:「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還復落 ,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的歌辭是:「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E!」。這兩首歌都是流行在齊國的悼歌。

   從悼歌的發達,可以見到民間歌謠的流行。

   但更使我們感覺興趣的是童謠。顧名思義,這是小孩子順口唱的歌。可是,在歷史上所見到的,是每逢有什麽大事發生之時,就會出現童謠。有人說這是「天意」所致 ,當然是胡說,人們教兒童唱歌謠來進行宣傳戰,倒是很有 可能的。最顯著的事實之一,是陳勝,吳廣率領戍卒準備作抗秦起義之前,吳廣躲在廢塔堙A篝火作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這一類其實就是童謠的來源。為了使兒童易於記憶,上口,童謠自然是簡短,有韻,具有粗糙的詩歌的特色。有時又會曲折暗示,像猜謎一樣。好像三國時董卓將潰敗之時,就有這樣的童謠出現:「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內,不得生。」這堛「千里草」,就是把董字拆開來,影射董卓。如果我們以為小孩子真會這樣拆字變化,就不免為古人所欺。這是政敵播散出來以動搖董卓集團的信心和士氣,倒是最有可能的事情。

   有時,童謠也表現在一些對當政者的批評上。好像漢文帝對他的弟弟淮南王劉長不好,就有這樣的童謠: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淮南王歌)

   這一類童謠的引述,是史不絕書的。何以必出之於童謠?大概是因為「童言無忌」,隨便唱唱也不會惹禍上身的緣故罷?利用無知的兒童來達到政治上的目的,這是使人喫驚的事情。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 。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