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名家說詩詞   名家談文學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18

曾敏之   楊升庵與評彈詞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代大儒楊慎,號升庵。明正德年間狀元,讀書之多,學問之富,在有明一代堪稱第一。嘉慶時因聚眾為皇族皇位名義之事上諫,獲罪貶謫雲南,一去三十餘年 。未受罪貶之前,一度因病打算回鄉著述終老,卻不料中途被詔返都,受到謫戍,為此不幸遭遇,他寫了一首絕句:

        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臾,重到翻為滇海囚。

        楊升庵的妻子黃娥是蜀中才女陪伴他至江陵話別。當他於途中夜宿金沙江時,也寫詩寄慨:

        豈意飄零瘴海頭,嘉陵回首轉悠悠。江聲月色那堪說,腸斷金沙萬里樓。

        雖不幸遠謫,但是他不放棄治學,勤於遊歷,撰寫雲南風物。明史統計他的著作達二百九十八種,主要作品收入升庵全集。除博覽群書,對填詞,散曲,彈詞也極感與趣,涉獵很廣,寫散曲,彈詞以清新綺麗,言辭華美流暢見長。他在雲南期間曾從事講學,授徒,對明代文壇中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風不以為然,啓發學子應當獨闢蹊徑,樹立自己的風格,試看他寫的龍闕歌》:

        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牷C月中對影遙傳酒,樹里聞歌不見人。

        這首詩把洱海的夜色,漁歌燈火,月映江波描寫得有如口語化了。

        從楊升庵生平史料中還看到他思想感情的變化,早歲入仕途,想施展抱負,卻因諍諫受到挫折。因此,在研究歷史過程中有所感悟。當他以酒消愁,對著滔滔江水時,撰寫陶情樂府二十一史彈詞等作品,表現得特別突出:例如二十一史彈詞》是他按歷史的更替,在每一首彈詞抒寫了古來人物在歷史時間與過程中都難逃消亡規律,那怕是帝皇將相英雄豪傑也不例外。如《臨江仙》寫道:

        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升庵以《臨江仙》這闕詞置於《二十一史彈詞》之首,作為總的開篇。他的彈記敘從三代至元,明兩季,貫串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因為文筆流暢,琅浪上口,廣為傳誦。在羅貫中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開卷就能讀到《臨江仙》。可是羅貫中與楊升庵雖同屬明代出生,但是羅貫中卻出生於元末明初。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考訂約為一三三零年至一四四零年是羅貫中的生活年代。楊升庵卻生於一四八八至一五五九年代。因此《臨江仙》的詞是清初由毛綸,毛宗崗父子將明嘉靖流行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加以修訂加上去的。由於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以宏大的結構寫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毛宗崗配以楊升庵的《臨江仙》,令人讀來有不勝歷史滄桑之感了。

刪節曾敏之先生原文      楊升庵廿一史彈詞     升庵樂府     升庵散曲

楊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博南戍史,諡文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為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

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百官在左順門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雲南,終老於戍地。現成都市新都區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

楊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進京後,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得到蔣冕費宏讚賞。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起用任經筵講官,並經常講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爆發,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將眾人下詔獄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後,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

楊慎動身前往戍地雲南永昌衛。從前其父廷和當國之時,曾經裁撤錦衣衛冗員,有懷恨在心者趁機埋伏在途中,伺機加害楊慎。楊慎有所準備,處處小心。馳騁萬里,到達雲南之後,幾乎一病不起。

兩年後,楊廷和生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其父病癒後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協助平定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嘉靖八年(1529年),楊廷和病逝,楊慎獲准歸葬其父。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居雲南三十餘年。

世宗因大禮議之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世宗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 常縱酒自娛,遊歷名勝。《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終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楊慎終不得還,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楊慎年近七旬時,曾返回瀘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撫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文憲
 

楊慎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奮志誦讀,不出戶外」。《明史》稱其:「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着至一百餘種,並行於世。」又善彈琵琶。其最具盛名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為《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的〈臨江仙〉乃千古絕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主要著作有《滇程記》、《丹鉛總錄》、《丹鉛雜錄》、《南詔野史》、《古音獵要》、《全蜀藝文志》、《春秋地名考》等。


(維基百科)
 
羅貫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貫中,以字行,號湖海散人,初通俗小說家,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但他的籍貫在文學界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一說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一說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說是廬陵(江西吉安),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後兩者不可確考。近年雖由於在山西省祁縣河灣村發現了羅貫中之家譜,以及個人使用的印章,但並未說明其人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據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確有羅貫中,卻是另一個雜劇家羅貫中(約1323年-約1397年),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最為可能是山東東平人。

關於羅貫中太原說,主要見於明朝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其他史書不見記載。有研究說《錄鬼簿續編》不是賈仲明所寫;也有研究說《錄鬼簿續編》存在抄寫錯誤,將"東原"抄成"太原",而且歷史上有一段時間今濟南長清為中心毗連東平的一帶正叫做「東太原」。有關他的許多事蹟多為民間傳說,因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對於太原說實有一個致命缺陷,如果羅貫中是山西人,在《三國演義》中為何對山東境內的瑣屑歷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興趣。有研究認為作者對「東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認知乃至熱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對「東原」有某種「故土」情結。

一般認為,《水滸傳》也是由羅貫中幫助整理修改的。另外一種說法是,《水滸傳》的後半部是他寫的。《水滸傳》的後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臘,在一百二十回版本還包括征田虎、征王慶。《水滸傳》的後半部有時也稱之為《征四寇》,比較吻合羅貫中的「忠君」思想。
 

(維基百科)
 
羅貫中七歲開始在私塾四書五經。 十四歲時母親病故,於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但是羅貫中對商業不感興趣,在父親的同意下,他到慈谿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羅貫中辭別趙寶豐,到張士誠幕府。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只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蒙古人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採納。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

路上他遇到同鄉賈仲明,得知父親已經逝世,繼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陽山(今日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他遇到了正在撰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羅貫中非常贊同他寫書勸世的主張,於是拜施耐庵為師。此後,羅貫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邊,幫助抄寫書稿。隨後自己也開始撰寫《三國演義》,並得到了施耐庵的許多指點。

另說:羅貫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士誠敗歿,奉朱元璋令,遂專心著作出三國演義,感化風俗人心。

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春(1366年),羅貫中的老師趙寶豐去世。羅貫中趕往慈谿祭奠。幾個月後,施耐庵為躲避兵亂全家遷往了興化。羅貫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陽山繼續寫《三國演義》。

當羅貫中打聽到施耐庵下落,準備投奔時,正巧趕上施耐庵因《水滸傳》而被朱元璋禁錮。於是羅貫中趕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劉伯溫幫忙營救。經過一年多後,施耐庵終於出獄。羅貫中僱船送他回興化。但是由於施耐庵途中染病,羅貫中陪伴他在淮安養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羅貫中幫忙料理了喪事,然後帶着《水滸傳》書稿去福建建陽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陽無人敢承印《水滸傳》。他沒有辦法,只好到杭州暫時住下。在這堨L整理修改了《水滸傳》,也有人說《水滸傳》後三十回就是這時完成的。同時他還改定了自己的《三國演義》,又寫了《三遂平妖傳》二十回,病逝在杭州

(維基百科)


曾敏之   劉基登南海驛樓  郁離子

        海氣空濛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馮唐頭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樓。

        清代的沈德潛對明代詩詞有過一句概括性的評語,就是復古。為什麽明代的詩詞有復古的傾向呢?因為當時的作家詩人重視古文 ,學習古文,於是在詩文中表現了豪放,樸實的風格。

        劉基是輔佐朱元璋統一中國的功臣,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在元朝統治下雖然得中進士,做過縣丞小官,但因政治上的矛盾而罷職歸田,於是浪游各地 ,後來才隨朱元璋打江山成為開國的風雲山物。

        劉基出生於浙江的青田,此詩是他在浪游時的作品,很顯然,他曾到過南方。海濱的景色對他來說很有吸引力,所以登上為行旅者駐足休憇的高樓時 ,眼界開闊,氣候也與江南迥異。他看到迷濛,遼闊,浮動的海景,不分晝夜,極多變幻,形成壯觀。而幾乎群山矗立的小城,一經風雨,就有如涼秋的季節,此情此景,就令客游的人百感叢生了 。他與歷代的騷人墨客一樣,感懷身世,首先是事業無成,有如漢文帝時代的馮唐,一生未受重用,只能黯然自傷,告老退休。所謂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就發過慨嘆 。詩人 登樓生感,也是引馮唐這個典故以自况的。正由於懷着深沉的感慨,所以登上天南的百尺高樓,倚樓遠眺,不禁也有辛棄疾那種醉拍欄杆千遍的感受了。

        劉基這首詩很有沉鬱之致,令人聯想到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聯想到李商隱的迢遞高城百尺樓 ,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空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安定城樓》),聯想到陸游的「知非吾土强登樓」(《登荔枝樓》)相似的寫景抒情的表現。

        實際上,劉基的詩是想上追唐調的,《明詩別裁集 》中說「文成(劉基的諡號)獨標高格,時欲追杜韓,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是推崇他詩學杜甫,文學韓愈,所以格高。從《誠意伯集》,《郁離子》中的詩文 ,可以看到他在詩文創作上風格古樸雄渾的藝術特色。

李商隱〈安定城樓〉:「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遊。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伯溫,浙江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將領劉光世的後人。軍事家政治家詩人,通、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文成。(維基百科)


王雲   紅袖風塵入宋詞

        兩宋的詩詞,在中國古典文學的長河中,是熠熠發光的寶石,留下來的詩和詞,都是數以萬計的。當時不特文人學士競作新詞,秦樓楚館的妓女們,也有她們的作品,她們甚至為文人學士修改詞曲 。這些妓女們所作的詩詞在宋詩和宋詞中,佔了一個相當大的數字。這些詩詞雖然未出集子,而僅見於流傳下來的一些斷牘零篇中,但是這些無名的妓女作者的湧入詞壇,參與詩詞的寫作和演唱活動 ,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件別有特色的事。

        在這妓女所作的詩詞中,自然不少是附庸風雅,虛與唱酬,追求騷人墨客的風流餘韻的。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有感而發,感情真摯,反映了當時妓女們的悲慘命運的,亦有大膽諷刺和揭露當時達官貴人公子哥兒的薄倖假情的 ,還有感懷家國的。她們寫的詞,都比較樸素,有感情,不假辭藻,不刻意求工,不陳腔濫調廢話連篇,不少作品都採用白描手法或對比的手法,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有自己的特色。

        宋代養妓狎妓之風,比唐更盛,當時官有官妓,軍中有營妓,官僚貴族家中有家妓。總之 ,當時士大夫和官宦人家帶着幾個歌姬妓女,飲酒作樂,低唱拍和,是很普遍的事。即如蘇軾,亦有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無翠袖點橫斜。之句。他晚年更寫了一首蝶戀花詞 ,其中有云: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為向青樓尋舊事,花枝缺處繫名字。可見一些文人墨客的狎妓 ,不但不以為異,反以為是驕傲人前。北宋有名的宰相寇準 ,在他的家宴上,叫歌女們歌唱作樂 ,歌女們只要唱一支歌曲,就可以得到一滓薴l的賞賜,真是一擲千金,毫無吝色 ; 他的一個侍妾蒨桃,看不慣寇準這種窮奢極侈的生活,就寫了一首呈寇公的詩當面諷刺他道:一曲清歌一束綾 ,美人猶自意嫌輕,不知織女瑩窗下,幾度拋梭織得成。

        宋代官家的家妓,可以憑主人的喜怒 ,像商品,禮物一樣贈別人。姜夔詩中小紅低唱我吹簫的小紅 ,就是詩人范成大送贈給他的家妓。辛棄疾還把家妓吹笛婢拿去抵醫藥費(見清波別志)。有一個縣官呂士隆 ,竟然以笞妓為樂。這簡直是對女性的獸性的虐待了。

        在這種被侮辱被踐踏的非人待遇下,妓女們的生活是很痛苦的。因此,在她們所作的詩詞中,很自然地也反映了她們的傾訴和不幸。如陸游的一個家妓作的一首詞奡N說:說盟說誓 ,說情說意,動便春愁滿紙,應念得脫空經,是哪個先生教底?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借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閒,又那得工夫咒你。還有一個營妓嚴蕊作的一首詞說: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這是宋代妓女所寫的一些片段的詩詞,訴說她們悲慘的命運,揭發士大夫們的假情假義的。這也是宋代最底層婦女生活的寫照和控訴。

        宋代的民族矛盾是時弛時張的,當時南宋王朝每年要把十幾萬兩銀,幾十萬疋絹,幾萬斤茶葉等送給外族,這就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以戰亂頻仍,烽火連天,人民流離失所,亦加深了人民的災難 。因此有些婦女,鴛侶分飛,父離子散,有的婦女甚至被外族,亂兵擄去,宋末詩人汪元量寫的一首詩就描寫了元兵壓境,君臣被擄(沿途)的悲涼景象:青天淡淡月荒荒 ,兩岸准泗盡戰場。官女不眠開眼坐,更聽人唱哭襄陽。宮女如此,民間婦女更慘,有一個徐君寶的妻子,被亂兵擄去 ,不屈,作絕命一首道:破鑑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何由。從今後,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女詞人李清照 ,也是一個在烽火連天中飽歷亂離之苦而晚景淒涼的婦女,因而寫下南渡衣冠恩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

        在宋代詩詞中,反映婦女為封建禮教所摧殘的亦不少,她們或被丈夫遺棄,或被惡姑擯逐,最著名的如陸游的妻子唐豌,離異後,兩人在沈園(在浙江省紹興縣)相見,十分傷感,後來 ,二人作了著名的釵頭鳳詞以懷舊。還有一個南宋詩人戴復古,他的妻子被遺棄後 ,寫下一首絕命詞而後投水自殺,詞中有句云:後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把杯酒,澆奴墳上。哀怨之情 ,令人不淚。

        這些描寫婦女生活的詩詞,是宋代詩詞中別開生面 ,令人注目的特色之一,而且豐富了宋代的文學遺產。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