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韻海遺音   詩餘閒拾     主頁     每期文學作品介紹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51)   本期第二頁

宋詩選讀  

汪元量 (五)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自稱江南倦客,錢塘人。生於宋理宗淳祐六至十年(1246~1250)間一個儒而琴家庭。盛年以詞章給事宮掖,並以琴事謝太后及王昭儀。南宋末年,賈似道專政攬權,皇帝荒淫奢靡,不問民間疾苦,朝庭為小人把持,對外主和,假奏捷報,稱臣納貢,嚴苛重稅,國政日衰,最終元兵南驅直進。宋恭帝二年(1276),臨安失守,國亡。水雲隨三宮被擄北上,沿途所見,凡可喜,可歌,可泣,可驚者,均紀於詩中。其著名之組詩湖州歌九十八首,就是成於此時。留燕期間,數度獄中探視文天祥。後隨瀛國公出居庸關,至上都,輾轉赴內地。返大都以後,又以元世祖使者身份奉使代祀嶽瀆東海。至元二十五年(1288),乞歸,宋舊宮人等為詩詞送別。抵杭之後,又有湘蜀之行,後築湖山隱於西湖。約在元仁宗延祐四,五年間(1317,1318)以後去世。傳世有湖山類稿水雲集水雲詩水雲詞等。

(亡國後(二))    更多汪元量作品

汪元量隨被遣內地的宋室回到大都以後,不久,又奉使代祀嶽瀆東海,開始他旅北期間第三階段的生活。這就是劉將孫湖山隱處記所說的繩橋棧道 ,使禱群望之事。關於遣使代祀的事,元史祭祀志》「嶽鎮海瀆條有詳細的說明 ,可作參考。

嶽鎮海瀆代祀,自中統二年(元世祖一二六一)始。凡十有九處,分五道。後乃以東嶽、東海、東鎮、北鎮為東道,中嶽、淮瀆、濟瀆、北海、南嶽、南海、南鎮為南道,北嶽、西嶽、後土、河瀆、中鎮、西海、西鎮、江瀆為西道。既而又以驛騎迂遠,複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賢院奏遣漢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璽書給驛以行。中統初,遣道士,或副以漢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元史祭祀志

由上可知,嶽鎮海瀆代祀是元朝常年以來例行性的重要工作。元史世祖 本紀至元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年正月紀事均有遣使代祀事,而汪元量二十一,二年時應隨宋室赴內地各處,二十五年左右則乞黃冠南歸 ,所以可能在至元二十三,或二十四年奉使代祀。方回題汪水雲詩卷黃金臺上翰林官 ,曾奉天香坐站鞍。句,可見汪元量是以翰林官的身分代祀。孔凡禮據元史祭祀志》的資料 ,推測汪元量的翰林官身分與道士等同,似乎有以汪元量後來乞黃冠南歸的事實,而推測其身分正與道士相同之嫌,反果為因,個人並不贊同。王國維《書宋舊宮人詩詞・湖山類稿・水雲集後》云:「然觀其詩意(指《北嶽降香呈嚴學士》之詩),不似屬官之詞 。殆是歲所遣二人,皆出翰苑。」我贊同此說,認為汪元量應該是以漢官的身分前往,其職稱則是翰林官。代祀使者依例有二人,與他同行的有嚴學士,《北嶽降香呈嚴學士》中有「同君遠使山頭去 ,如朕親行嶽頂來。」句,可證 ; 但,嚴學士的名字今不可考。根據此時期的詩題,可知在這「一萬五千里」的行程中,他們一共祭祀了北嶽恆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東嶽泰山 ,濟瀆,孔子舊宅及青城山等,除了青城山之外,其餘的地點均有《元史祭祀志》的記載中 。孔凡禮「青城山」的編年,曾引《玉匱經》及《青城甲記》,說明青城山是嶽瀆之上司,亦在降香之列,可為補充。至於奉使的路線。孔凡禮在《嵩山》一詩的「編年」,雖有很大篇幅的推測 ,但限於材料的不足,仍不能有明確的答案,則有待後來者繼續努力。

汪元量奉使降香回到大都以後,進入旅燕期間第四階段的生活。此時羈北的三宮及宗室,大臣等,或遁入空門,或撒手西歸,淒慘凋零 ,這些事實均見於汪元量的作品中。《瀛國公入西域為僧,號木波講師》云:

木老西天去,袈裟說梵文。生前從此別,去後不相聞。忍聽北方雁,愁看西域雲。永懷心未已,梁月白紛紛。

元史世祖 本紀》至元二十五年十月紀事云:「瀛國公趙學佛法於土番。」時間及地點的記載都非常明確。王堯《南宋少帝趙遺事考辨》引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二「敕令瀛國公往脫思麻路(王堯按:吐番一路),學習梵書 ,西蕃字經」及「宋主以王似來歸,學佛修行,帝(王堯按:忽必烈)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宋主毳衣圓領 ,帝命往西天,討究大乖明,即佛理。的記載,認為瀛國公是奉命前往吐番學習佛法 ,孔凡禮汪元量事跡紀年中就採用了這個說法 。汪元量詩中所謂的西域,就是吐番(蕃) ;王堯又根據紅史青史新紅史等多種藏文史書 ,證明趙長期住在西藏薩迦大寺,擔任總持的工作。由此可知,趙學彿法之處,就在今西藏境內。楊樹增汪元量祖籍生卒行實考辨庚申帝史外聞見錄,認為趙為僧之處是甘州才對 。(引文云:瀛國公初為僧,居白塔寺中,已而奉詔居甘州山寺。)這則本事應該出於元末隱士權衡的庚申外史,該書對瀛國公出家之後的事多加揣測 ,傳奇色彩過濃,實不足採信。(王堯《南宋少帝趙遺事考辨》引《庚申外史》云:「國初 ,宋江南歸附時,瀛國公幼君也。入都,自願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詔居旦州山寺。有趙王者,嬉游至其寺,憐國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與之。延祐七年,女有娠,四月十六夜,生一男子 。明宗適自北方來,早行,見其寺上有龍文五彩氣,即物色得之,乃瀛國公所居室室也,因問:『子之所居得無有重寶乎?』瀛國公曰:『無有!』固問之,則曰:『今早五更後,舍下生一男子耳 。』明宗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之歸。」王堯文中對該書所載的內容有明確的辨偽說明,見《元順帝為瀛國公之子說辨偽》一段,可見此段記載的傳奇色彩。)楊樹增又引天山觀雪 ,王昭儀相邀割駝肉昭君墓李陵臺等詩 ,認為是元量送幼主往甘州途中的證據。很明顯的,他忽略了元史中有遷瀛國公前往內地的記載 ,這些詩應該是汪元量伴趙被遣內地時所作才對。基於這二點原因,個人以為楊樹增的說法不可採信。全太后為尼云:

南國舊王母,西方新世尊。頭顱歸妙相,富貴悟空門。傳法優婆域,誦經孤獨園。夜闌潰磬罷,趺坐雪花繁。

宋史謂全太后後為尼正智寺而終。」《宋季三朝政要亦云:全太后為尼於正智寺。二者均未言年月 。王國維則認為其時無可考,但在水雲南歸之前元史世祖 本紀》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己巳紀事云:「宣政院臣言:宋全太后,瀛國公母子已為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頃,乞如例免徵其租。從之。孔凡禮據此處以全太后,趙之事並提,定全太后為尼與趙學法於吐番都在至元二十五年。個人以為,幼主被命學佛法與全太后的為尼,二者都是元人為了削弱故宋宮室對江南人民影響力的作為,所以二者大約都是同時之事,因此可說全大后的為尼必在至元二十五前後不久。

上述史實,在時間的考證方面雖然不一定都有完滿的答案,但對宋三宮入燕以後的結局都提供了若干的線索。其實汪元量詩中有關瀛國公入西域為僧,號木波講師及全太后為尼等重大事情,在續資治通鑑至元二十五年紀事云:

(十月)丙子・・・・・・瀛國公趙學佛法於土番・・・・・・先是供奉汪元量,從三宮入燕,授瀛國公書,帝聞其能琴,嘗召入禁中,令教琴,稱善。元量乞歸,許之。是冬,元量歸杭州。具言謝太后臨歿遺言,欲歸葬紹興,全太后為尼,瀛國公學佛,號木波講師。

這裡還要再提出來討論的是瀛國公學佛,號木波講師一事。汪元量的詩題,不但明白的記載瀛國公為僧後號木波講師,並以木老稱之。續資治通鑑》的這則記載正與之相符,這是近幾十年來汪元量研究者都不曾注意到的一條資料,彌足珍貴。但,王堯在《南宋少帝趙遺事考辨》的註二十七卻對「木波」一詞提出質疑。他說:「《湖山類稿》載『瀛國公為僧後號木波講師木波疑是本波,形近而訛,本波即藏語 apon--po,意為官家,長官。則與藏文記載瀛國公在薩迦擔任過總持同義。因為王堯所引的藏文史料較清畢沅的續資治通鑑》為早,他的推論也有些道理,因此此處將二說都併存,以待來者再詳加考證。

至於隆國夫人王清惠,後來則先為道士,再客死於幽州(大都)。女道士《王昭儀仙游詞云》:

吳國生如夢,幽州死未寒。金閨詩卷在,玉案道書閑。苦霧蒙丹族旐,酸風射素棺。人間無葬地,海上有仙山。

王昭儀究竟何時為道士? 死於何時? 孔凡禮據此詩進一步推測,認為王昭儀自內地回大都後即為道士,之後死於大都。程亦軍則云:「抵上都,求為女道士。」但,並未舉出充分的證據。王國維《書宋舊宮人詩詞,湖山類稿,水雲集後》,認為昭儀之卒,「其時無可考」,大概在「水雲南歸之前」。根據孔凡禮的考證,「以今本推考原本,原本當為編年」,而今本的《女道士昭儀仙游詞》列於汪元量南歸諸作品之前,可見王昭儀當死於汪元量南歸之前。

記載入燕宗室結果的,如《平原郡公趙福王挽章》云:

大王無起日,草木盡傷悲。生在太平世,死當離亂時。南冠流遠路,北面幸全屍。舊客行霜霰,呼天淚濕麾。

元史世祖 本紀》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紀事云:「甲子,復以平原郡公趙與芮江南田隸東宮。」二十四年二月戊午紀事又云:「以趙與芮子孟桂襲平原郡公。」《續資治通鑑》亦有相同的記載。由此可知,趙與芮必在至元二十三年二月以後至二十四年二月之前去世。

孔凡禮平原郡公趙福王挽章之編年只引用了至元二十四年之紀事,定趙與苪之卒必在至元二十四年二月戊午之前,現在再加入二十三年的紀事,可以使證據更加充足。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生黃麗月《汪元量詩史研究》


汪元量  湖山類稿》選(二)

幽州會餞
客路相逢在異鄉,佐尊先得杜韋娘。舞迴錦臂花爭艷,醉吸金波月鬭光。他日未忘今日樂,老年須記少年狂。五陵游俠休相笑。歸去奚奴有錦囊。

【校】鮑本餞作飲。

【編年】會餞,歸去云云,此詩當作於南歸前夕。時為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

余將南歸燕趙諸公子携妓把酒餞別醉中作把酒聽歌行   劉辰翁批:二詩有氣魄

其一
君把酒,聽我歌。君不見陌上桑,鶉奔奔兮鵲疆疆。高堂今夕燈燭光,燕姝趙女吹笙簧。
君把酒,聽我歌。美人美人美如此,傾城傾國良有以。周惑褒姒烽火起,紂惑妲己賢人死。
君把酒,聽我歌。漢家之亂呂太后,唐家之亂武則天。魏公銅臺化焦土,隋煬月殿成飛烟。
君把酒,聽我歌。美人美人色可食,美人美人笑可愛。美人命薄爭奈何,美人色衰相棄背。
美人一笑難再得,美人絕色今何在。君不見馬嵬坡下楊太真,天生尤物不足珍。得及唐虞九婦人,千古萬古名不湮。

其二
我把酒,君聽歌。美人娟娟花灼灼,月照金尊光綽約。有酒有歌君亦愁,把酒聽歌君亦樂。我有鸚鵡杯,君有鸕鷀杓。一盂一杯復一盂,酒盡還沽共君酌。
我把酒,君聽歌。天不荒,地不老,人生百年休草草。對花對酒且高歌,蓋世功名亦枯槁。滿堂金玉守者誰,萬事何如酒杯好。君不見,巢父許由空洗耳,伯夷叔齊空餓死。范蠡扁舟挾西子 ,五湖風浪兼天起。
又不見,相如懷璧空歸來,廉頗善飯何壯哉。謝安携妓入東山,蒼生望望霖雨乾。
把酒勸君飲,請君為我歌。燕昭築臺金滿地,郭隗登臺多意氣。劉琨夢堸_聽鷄,班超萬里封侯歸。
君不見,浣花溪頭老翁哭,白首為儒守茅屋。

【校】鮑本兩字皆作

【編年】據
亡宋宮人詩小序 ,元量留大都凡十二年。此二詩告別大都,作於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

涿州
瀘溝橋下水泠泠,落木無邊秋正清。牛馬亂鋪黃帝野,鷹鸇高磨涿州城。柳亭日射旌旗影,花館風傳鼓吹聲。歸客偶然舒望眼,酒邊觸景又詩成。

【校】葉本

真定官舍
使君數問夜如何,燈燭高張照綺羅。白酒千杯澆客醉,紅菑@面惱人多。風烟漠漠庭前樹,霜月娟娟沼內荷。驛吏出門相語及,城南便是滹沱河。

雲臺
荒亭駐馬酌金罍,風卷黃埃丑上來。滿地山河無漢業,趙州留得古雲臺。

比干墓
衛州三十里,荒墩草無數。忽聽路人言,此葬比干處。下馬拊石碑,三歎不能去。斐然成歌章,聊書墓頭樹。我弔比干心,不弔比干墓。世間賢與愚,同盡成黃土。斯人亦人爾 ,千千萬萬古。

封丘
今夜宿封丘,明朝過汴州。雲橫遮遠塞,水落見長洲。樹折棗初剝,藤枯瓜未收。傾囊沽一斗,聊以慰覊愁。

花石綱
假山雖假總非真,未必中間可隱身。若使此山身可隱,上皇不作遠行人。

劉辰翁批:西游諸詩,如窮陰積雪,萬馬打圍,又如灞陵風雪中驢子上覓句,果然,果然。  (案:劉辰翁所云之「 西游諸詩」,乃指赴上都,被遣往內地諸詩。)

揚州
重到揚州十載餘,畫橋雨過月模糊。后皇廟堛嶆韟b,煬帝隄邊柳亦枯。陂麥青青嘶亂馬,城蕪冉冉落羣烏。人生聚散愁無盡,且小停鞭向酒罏。

【校】詩淵第十一冊引宋汪元量水雲詩有此詩 。  〇  《詩淵》「。鮑校:一本作

金陵
只見空城不見臺,客行搔首重徘徊。風雲舊日龍南渡,宇宙新秋雁北來。三國衣冠同草莾,六朝宮殿總塵埃。交游相見休相問,把手江頭且一杯。

【校】鮑:吳本「重」作「共」。

鳳凰臺
草沒高臺鳳不游,大江日夜自東流。齊梁地廢鴉千樹,王謝家空蟻一丘。騎馬僧催淮口渡,捕魚人據石頭洲。玉簫聲斷悲風起,不見長安李白愁。

【校】鮑本「催」作「爭」。

石頭城
石頭城上小徘徊,世換僧殘寺已灰。地接汴淮山北去,江吞吳越水東來。
劉辰翁批:許渾詩。健魚奮鬣隨蛟舞 ,快鶻飜身獵雁回。一片降帆千古淚,前人留與後人哀。

【校】鮑本《水雲集》校:吳本「寺」作「事」。 〇 《詩淵第十一冊引宋汪元量水雲詩有此詩 。  〇 《詩淵》,本《湖山類稿》及《水雲集》「帆」皆作「旗」。

采石
夜泊青山下,江空不受塵。只看波底月,便是謫仙人。

凌歊臺
百尺凌歊事已非,古碑巖畔上苔衣。禁園風暖草爭發,廢苑雨寒花亂飛。海北天高鵬得運,江南春盡雁知歸。三千歌舞今何處,惟有姑溪遶翠微。

烏江
平生英烈世無雙,漢騎飛來肯受降。早與虞姬帳下死,不教戰馬到烏江。

魯港
博徒無計解其紛,夜半鳴鉦潰萬軍。魯港朔風掀惡浪,吳山寒日翳愁雲。周褒媚己終亡國,孟德欺孤忍負君。大木已顛天柱折,錢唐江上雁成羣。

星子驛別客
星江彼此繫行舟,我向南州君北州。彭澤初歸元亮醉,沙場遠使子卿愁。人生離合花間蝶,世事浮沉柳外鷗。明日沾襟各分手,相思何處倚高樓。

臨川水驛
羊角山高鎖戰塵,春風吹草綠孤城。鵲巢遜與鳩夫婦,燕幕能容雁弟兄。今古廢興棋一着,萍逢聚散酒三行。悲歌曲盡故人去,笛響長江月正明。

歲暮過信州靈溪
不彈長鋏嘆無車,獨倚孤筇面碧虛。兵破鄉村人住少,火燒橋道客行疎。雲低天闊鷹呼隼,水落溪喧獺趁魚。東騖西馳歸未得,明朝又是歲將除。

【校】鮑本「孤」作「枯」。

【編年】自出自薊門行至此十九首,原書編年,作於自大都南歸途中,時為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

九首為《出自薊門行《 涿州》,《真定官舍》,《雲臺》,《 比干墓》,《 封丘》,《 花石綱》,《 揚州》,《 金陵》,《鳳凰臺》,《石頭城》,《采石》,《凌歊臺》,《烏江》,《魯港》,《星子驛別客》,《豫章驛》,《臨川水驛》,《歲暮過信州靈溪》。   網主部份詩未錄出

三衢官舍和三府教
十年牢落走窮荒,萬里歸來行路長。坐上佳賓能鼓瑟,窗前細雨好燒香。武淹某澤常思漢,甫寓鄜州只念唐。秉燭相看真夢寐,夜闌無語意茫茫。

【編年】作於至元二十六年(公元一二八九)年初。

錢唐
躑躅吞聲淚暗傾,杖藜徐步浙江行。青蕪古路人烟絕,綠樹新墟鬼火明。事去玉環沈異域,愁來金盌上佳城。十年草木都糜爛,留得南枝照淺清。

【校】本「青」作「平」。鮑本《水雲集》校:吳本「青」作「平」。

【編年】青蕪,綠樹,乃春日景象。元量返抵錢唐,是春日事。詩作於至元二十六年(公元一二八九)春。

浙江亭和徐雪江
朱甍突兀倚雲寒,潮打孤城寂寞還。荒草斷烟新驛路,夕陽古木舊江山。英雄聚散闌干外,今古興亡欵乃間。一曲尊前空擊劍,西風白髮淚斑斑。

【校】詩淵》第十八冊引宋江元量《水雲詩》有此詩。《詩淵》詩題作「 浙江亭和韻」。

【編年】浙江亭在杭州,見咸淳臨安志。此詩作於至元二十六年(公元一二八九)歸杭之初。


湖山類稿序  (宋)劉辰翁

杭汪水雲,以布衣携琴渡易水,上燕臺.侍禁時,為太皇,王昭儀鼓琴奉巵酒.又或至文丞相鋃鐺所,為之作《拘幽》以下十操,文山亦倚歌而和之.昔者烏孫公主,王昭君,皆馬上自作曲,鍾儀之縶,南冠而操土音.自作樂,使人聽樂,孰樂? 或謂作者之悲,不如聽者之樂,聽者之樂,復不如旁觀者之悲也.汪氏之琴,天其使之娛清夜,釋覊旅耶?何其客之至此也.琴本出於怨,而怨者聽之亦樂,謂其能雪其心之所謂也.當其奏時,如出乎人間,(案《宋遺民錄》引此文,「人間」作「天上」.)落乎天上,(案《宋遺民錄》引此文,「天上」作「人間」.)殆泊與淡相遭,而卒歸於無有,其亦有足樂耶?歸江南,入名山,著黃冠,據槁梧以終,又起而出乎江湖.邇者,名人勝士以詩見.其詩自奉使出疆,三宮去國,凡都人憂悲恨嘆無不有.及過河所歴皇王帝伯之故都遺迹,凡可喜,可詫,可驚,可痛哭而流涕者,皆收拾於此.解其囊,南吟北嘯,如賦史傳,亦自有可喜.余蓋不忍觀之.孰不游也,以琴遇少,琴能詩又少,余欲盡其卷計之,而不勝其壹鬱也,則復使之進琴焉.

廬陵須溪劉辰翁會孟書

劉辰翁(1232年-1297年),南宋詩人,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於紹定五年(1232年),早年入太學,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因對策忤權奸賈似道,被評丙等。曾任濂溪書院山長,咸淳元年(1265年),授臨安府學教授、參江東轉運幕,後薦入史館,除太學博士。宣傳《莊子》思想,與江萬里友好。德佑元年(1275年),文天祥勤王,辰翁參與江西幕府。宋亡元後不仕,隱居以終。卒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

書汪水雲詩後  (宋)馬廷鸞

余在武林,別元量已十年矣.一日,來樂平尋見,余且卧病,彊欲一起迎肅,不可得也.家人引元量至榻前,相與坐語,恍如隔世,戚然有所感焉.元量出《湖山稿》求余為序.展卷讀甲子初作,微有汗出.讀至丙子作,潸然淚下.又讀至《醉歌》十首,撫席慟哭,不知所云.家人引元量出,予病復作,不能為元量吐一語,因題其集曰「 詩史」.

三月十一日碧梧馬廷鸞翔仲

馬廷鸞(1223年-1289年),字翔中,宋朝饒州樂平縣人。淳祐七年(1248年)進士,任德州教授。寶祐三年(1255年),為太學祿,召任試館職。主張重相權,收直臣,改任秘書省正字。四年(1256年),為史館校勘。景定元年(1260年),任沂靖惠王府教授,後來為樞密院編修官。不阿附專權的賈似道。二年(1261年),歷任著作佐郎兼右司,將作少監。後任秘書少監,權直學士。四年(1263年),為起居舍人、太子右庶子、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咸淳元年(1265年),為端明殿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同提舉編修《武經要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賈似道把他視為異己。馬辭去了相位。宋恭帝即位,召其不至。自罷相位。有著作《六經集傳》《語孟匯編》《楚辭補記》《碧梧玩芳集》。其子馬端臨,根據馬廷鸞收集的典章資料,作成《文獻通考》。

汪水雲詩後  (宋)文天祥

吳人汪水雲,羽扇綸巾,訪予於幽燕之國,袖出行吟一卷.讀之如風檣陣馬,快逸奔放.詢其故,得於子長之游.嗟乎異哉!乃為之歌曰:「 南風之薰兮琴無絃,雲之漢兮水之淵,佳哉斯人兮水雲之仙.」

一百五日廬陵文山文天祥履善甫

胡笳曲序  (宋)文天祥

庚辰中秋日,水雲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觀也.琴罷,索予賦胡笳詩,而倉卒中未能成就.水雲別去,是歲十月復來.予因集老杜句成拍,與水雲共商略之.蓋囹圄中不能得死,聊自遣耳,亦不必一一學琰語也.水雲索予書之,欲藏於家,故書以遺之.

浮休道人文山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

汪水雲賜還  (明)瞿佑

水雲汪元量,宋亡,以善琴召赴大都.見世祖,不願仕,賜黄冠遣歸.幼主送詩云:「 黃金臺上客,厎事又思家.歸問林和靖,寒梅幾度花.」宋宮人多以詩送行者,有云:「 客有黃金共璧懷,如何不肯屬奴回.今朝且盡穹廬酒,後夜相思無此杯.」意極悽惋.元量有詩一帙,皆敍宋亡事,如云:「 亂點傳籌殺六更,風吹庭燈滅還明.侍臣奏罷降元表,臣妾簽名謝道清.」餘詩大抵類是,可備野史.元馬易之題其帙後云:「三日錢唐海不波」.(下略)

此則在歸田詩話卷中,鮑本無題,今據歸田詩話補.

瞿佑(1341年-1427年),字宗吉,號存齋。元末明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剪燈新話》、《田園詩話》、《詠物詩》等。

水雲詞 (彊邨叢書本)    

醉歌十首   賈魏公府三首   杭州雜詩和林石田二十三首   送琴師毛敏仲北行三首   湖州歌九十八首   越州歌二十首   亡宋故人分嫁北匠

網主附:  厓山及宋王台詩選(三)

明  屈大均

弔厓山宋永福陵   三首選二

一路松楸接海天,荒陵不見見寒烟。年年寒食無尋處 ,空向春風拜杜鵑。
萬古遺民此恨長,中華無地作邊牆。可憐一代君臣骨,不在黃沙即白洋。

(見勝朝粵東遺民錄》,《翁山詩外》 ,《新會黃志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紹隆,字介子。廣東番禺人。明末諸生,他是一位極富民族氣節的愛國詩人,為嶺南三大家之一。他又是陳恭尹父親巖野先生的門人 。清兵入廣州前後,參加反清。失敗後,削髮為僧,名今種。中年還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吳三桂反清時,他再參加活動,吳敗後,便避居江浙 。著作除廣東新語流傳甚廣外 ,尚有易外,文外,詩外三書及翁山詩略四朝成仁錄永曆遺臣錄等。

祥與元年(1278)九月,張世傑 葬端宗於厓山,曰永福陵。帝昰,楊太后莽於厓山,史書也多有記載,信而可徵。兩陵的故址 ,數百年來,鄉人均稱宋帝墳,國母墳,並無異議。但讀大均此詩,有荒陵不見見寒烟句,永福陵是否早已湮沒了嗎?

清  趙翼

永福陵
白楊衰草黯孤墳,猶號前朝舊寢園。窮海運移朱鳥噣,空山人拜杜鵑魂。曾無翁仲環陵闕 ,幸免僧伽掘隧門。想見倉皇營渴葬,冬青也復少移根。   見甌北詩鈔

詩題原注:宋端宗葬處。

趙翼(1727~1814),字雲松,號甌北,陽湖(今江蘇武進)人。乾隆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等職。晚年辭官 ,主講安定書院,專心著述,是著名史學家。曾修通鍳輯覽,著有甌北詩鈔陔餘叢考廿二史扎記等書 ,並傳於世。

清  何惠羣

永福陵
寂寞古碙州,有陵號永福。宰樹無冬青,但見白楊木。宋家三百年,末造幾顛覆。間關趙氏孤,殉身向海曲。半夜轀車馳,九原坯土築。空餘幾尺墳 ,埋此一塊肉。故都有先塋,發掘成坑谷。死帝悲頭顱,遺民慘心目。兹墳寄荒陬,幸免真伽毒。雖無麥飯澆,時有杜鵑哭 。况聞慈元陵,近在崖山麓。帝子盍歸來,地下魂相逐。
  見嶺表詩傳

何惠羣,1809年前後在世,字和先,一字介峯,廣東順德人。嘉慶己已進士,由庶吉士改官江西新昌知縣 。有飲虹閣詩鈔嶺南即事雜撰(內有膾灸人口的歎五更的南音作品)。

古碙州,此處指古岡州,建治於隋朝開皇十二年。因新會昔為岡州治,可以說是新會之地,截然不同於雷州外圍的碙州(硇州島)。

明  陳獻章

遊厓山泊舟奇石下風雨夜作
千尋鐵索鎖江雲,南北當年一水分。晚泊孤舟奇石下,兩崖風雨夜深聞。
  見陸秀夫年譜

陳獻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號實齋,廣東新會縣會城都會鄉(今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人,後遷居白沙鄉,世稱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教育家、思想家,為嶺南學派創始人。是嶺南唯一詔准從祀孔廟的學者,有「嶺南第一人」、「廣東第一大儒」的稱譽。曾自製以新會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為材料的茅龍筆,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明  趙瑶

觀厓山奇石
忍奪中華與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鐫功奇石張弘範,不是胡兒是漢兒。
  見《新會黃志》,《新會鄉土誌》,《趙氏族譜》。

趙瑶,1465年前後在世,字德用,號古愚,福建晉江(今泉州)人。成化十二年進士,官廣東提學僉事。瑶造詣淵邃 ,尤尚氣節,曾拜訪白沙先生。這首詩作於任內。

厓門奇石,位於厓山官涌的銀洲湖東岸。張弘範在滅宋之後,曾在奇石上刻有「張弘範滅宋於此」的字跡 。到了明代廣東提學趙瑶,曾有一首上文七絕的碑刻,鞭撻了張弘範的叛國行為,表揚民族大義。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劇作家田漢在原有的奇石上 ,改刻為「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

關於《觀厓山奇石》詩,《廣東通志》山川略誤認是白沙先生的作品,其實是趙瑶所作,而為白沙先生所書 ,同刻在另一方白沙詩的石碑上面的。

傳說元末期間,突然發現在奇石上有過一首仗義問罪的詩:「滄波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 。」未悉這詩作者是誰,今日亦未發現該處有這首詩。

明  陳獻章

登厓山觀奇石碑
長年碑讀洗殘潮,野鬼還將野火燒。來往不知亡國恨,只看奇石問漁樵。
  見《陳獻章集》,《新會黃志》,《新會鄉土誌》,《厓山志》均載。

這首詩為白沙先生親筆所書。登厓山觀奇石碑之作,刻在趙瑶詩後 。奇石碑刻,現存在厓山全節廟內。

明  許炯

厓門奇石
海門鐵柱鎮龍宮,障盡洪濤是此中。去國孤臣心似石,風波不改舊時容。

許炯,1531年前後在世,字彥韜,又字吾野,新會容轂巷人。嘉靖辛卯舉人,建安教諭。少有大志,留心世務。隱居後,從事著述,遺有吾野漫筆(四庫總目)傳於世。

清  蕭燧

白鷴塚詩
君子為猿鶴,小人為沙蟲。年年精衛志,填海泣西風。  
《新會黃志》,《重修厓山集》,《續岡州遺稿》。

蕭燧,1777年前後在世,字佩五,新會邑城人。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拔貢,官直隸唐縣知縣。有師儉齋集

《新會黃志》事略上(頁八)云:「秀夫抱帝(昺)赴海時,御舟一白鷴,奪擊躑躅哀鳴良久,與籠俱墜水中。塚在厓山,全節廟左側。這詩吟咏白鷴義鳥的貞忠行為。

白鷴,又名越禽,鶉鷄類,略似錦鷄(俗稱山鷄),冠黑色,體上部純白,尾長,產我國南部。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