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韻海遺音   詩餘閒拾     主頁     每期文學作品介紹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51)   本期第一頁

宋詩選讀  

文天祥 (十一)   正氣歌    過零丁洋    念奴嬌     滿江紅     更多文天祥詩作品     吳小如說岳飛的三首詞    岳珂     韓世忠    

更多文天祥詩   宋史本傳

文天祥 (1236 - 1282),別號文山,宋代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對元蒙侵略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送燕京,在監牢埵矰F三年,元人屢勸降,都被他堅决拒絕,1282年被殺害。

覽鏡見鬚髯消落為之流涕
萬里飄零等一毫,滿前風景恨滔滔。淚如杜宇喉中血,鬚似蘇郎節上旄。今日形骸遲一死,何來事業竟徒勞。青山是我安魂處,清夢時時賦大刀。

這是一首(鐵窗文學)古往今來獄中吟咏的典範。一二八零年,是文天祥被捕的第二個年頭。他被關在元朝大都(今北京)。寒食節後,囹圄中的文天祥對鏡自照,形容憔悴 ,家事國事天下事湧上心頭,不禁感慨萬端,揮毫寫下了這首悲壯的七律。

首二句重心在一「恨」字上,上句借「萬里」的漫長與「一毫」的輕微的巨大反差,極寫自己遭際的危難 ,處境的險惡。去國萬里,被囚異鄉,為下句的「恨」字張本。一個「滿」字,說明詩人在所有客觀景物上觸目皆恨。形同杜甫的「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三四句用兩個典故。上句借用古蜀帝杜宇作為一國之君,死後化為杜鵑鳥的淒厲啼叫傾訴自己未竟的情懷,此喻詩人身為大宋名相,慘遭亡國之痛,身撮釋蝖A只能借悲壯的詩篇表達自己的濟世襟懷 。下句用漢蘇武的故事。蘇武不辱漢節,獨居北海十九載,青史留芳,與自己的志向何其相似。文天祥與大宋同生死,共存亡,不愧是一位丹心照日的愛國名將。

五六兩句,上句慨嘆自己英雄遲暮,一己之生死何足為懷,經歷了那麽多坎坷磨難尚可活到今天,已經超出了預料之外。一個「遲」字 ,展示了文天祥置生死於度外。下句說自己徒勞無功,最終未能實現安邦復國的願望。「何來事業竟徒勞」是詩人一聲無可奈何的長嘆。

尾聯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豪邁的詞意作結。大都是我的故土,青山處處可埋骨,何必馬革裹屍還。可是,敵人的鐵窗可以關住自己的身體,卻無法禁錮自己的靈魂 。睡夢中常常回到金戈鐵馬的戰場,揮刀殺敵,慷慨高吟。

身在囹圄之中,心馳千里之外,寫出如此的篇章,不愧是「鐵窗文學」之代表。

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去年五月望,流水滿一房。今年後三夕,大雨復沒床。我辭江海來,中原路茫茫。舟楫不復見,車馬馳康莊。 / 矧居圜土中,得水猶得漿。忽如避巨浸,倉卒殊徬徨。明星尚未啓,大風方發狂。叫呼人不應,宛轉水中央。 / 壁下有水穴,群鼠走踉蹌。或如魚潑刺,塾溺無所藏 。周身莫如物,患至不得防。業為世間人,何處逃禍殃。 / 朝來辟溝道,宛如决陂塘。盡室泥濘塗,化為糜爛場。炎蒸迫其上,臭腐薰其傍。惡氣所侵薄,疫癆何可當。 / 楚囚欲何之?寢食此一方。羈棲無復望,坐待仆且僵。乾坤莽空闊,何為此涼涼?達人識義命,此事關綱常。 / 萬物方焦枯,皇皇禱窮蒼。上帝實好生,夜半下龍章。但願天下人 ,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

此首五言古詩,一韻到底。四十八句,二十四韻。約可分成前後兩段。前段從開頭到疫癆何可當」是叙事 。從「楚囚欲何之」到結尾是抒情,是傳統詩歌的寫法。

這是文天祥被囚禁快兩年所發生的水淹囚房事件,詩中描述囚房內惡劣不堪的環境,元朝統治者意在折磨文天祥,目的在於迫降。

去年以下八句 ,「我辭江海來,中原路茫茫。舟楫不復見,車馬馳康莊。」離別了故國的江南水鄉,來到一片茫茫的冀燕平原 ,這堨u有嘈雜的車馬聲,再也看不到從小熟悉的家鄉船隻。

矧居以下八句,矧居圜土中 ,得水猶得漿。」謂在牢獄堙A想喝一勺水,都像求甘露瓊漿那樣艱難。這兩句顯示獄中生活條件之差。「忽如」一轉 ,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大水驟漲,半身淹浸在污水中,天還未亮,呼叫徒然,誰管得俘囚的死活?

壁下以下八句 ,進一步描寫現場的實况,群鼠逃命,竄避水淹,鼠猶如此,人何以堪。忠臣義士竟和穴鼠同命。

朝來以下八句,再進一層描寫 ,天亮之後,好不容易挖溝排水,水去之後,牢房情况更加糟糕,滿屋子一塌糊塗,像爛泥坑般,加上正值五月炎暑,屋漏如注的牢房頂幾乎無所遮蓋。本來污穢的監獄 ,腐爛的廢物發臭,彌漫着令人難以忍受的氣味,對人侵迫,引起瘟疫,不可避免。這顯示元朝統治者不急於殺掉文天祥,而是要他多受活罪。

楚囚以下八句,在人所 不能忍的折磨下,文天祥作出了正義的選擇,越獄逃生已無希望,只有心安意得,等待就義盡忠。天地如許廣闊,卻為何對我如此無情,可能對我作考驗吧。我是大宋的男子漢,大丈夫 ,深知忠君愛國,名節重於性命。

萬物」以下結尾八句,據史料,這年北方大旱,此夜之大雨雖然於詩人自己是災難 ,但於人民百姓確實是潤物的甘霖。詩人似乎忘記自己的困厄,以百姓之喜為喜,把這場雨看作是喜雨。唱道:「但願天下人,家家足稻粱。」,自己的生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何用為死而感傷,盡顯詩人的忠義仁德本性。

讀杜詩
平生踪迹只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耳想杜鵑心事苦,眼看胡馬淚痕多。千年夔峽有詩在,一夜耒江如酒何。黃土一丘隨處是,故鄉歸骨任蹉跎。

這詩寫於至元十八年(1281)作者囚繫燕獄時,文天祥對杜甫的為人和詩歌崇拜備至,他在集杜詩序婸:凡吾所欲言者,子美先為我言之。所以他為詩主要學杜甫,後期尤其如此。

第一二句概括杜甫的一生,杜甫來到了長安,功名和仕道並不得意,只落得窮困潦倒,安史亂起,更是流離奔波,在投奔肅宗的過程中還作過俘虜。文天祥為詩人杜甫的遭遇不值。中間兩聯,一贊詩人杜甫的人格,一寫詩人的詩歌光輝和個人遭遇。

三至六句兩聯,「耳想杜鵑心事苦,眼看胡馬淚痕多。」,杜鵑鳥在古代被形容是不忘祖國有忠魂的義禽,杜甫也有以杜鵑行杜鵑子規等為題的詩章,這些作品多寓有忠君,愛國之意。自安史之亂中,君臣逃亡,人民流離,宮殿被焚,遍地荊棘,詩人親歷其境,在被俘期間,他曾寫下春望哀江頭等詩。文天祥親身看到大宋山河碎風飄絮同樣的景象,能不感同身受。杜甫眼中的胡馬不就是文天祥眼中的元兵嗎?倒不如說寫杜甫是連自己的悲痛也寫進詩堨h。

千年夔峽有詩在,一夜耒江如酒何。夔州屬四川,在唐大曆元年至三年正月(766~768)這段期間,杜甫居此,詩作很多,著名的秋興八首即寫於此。上句說杜甫的詩歌光照千古,永世不滅。一夜耒江如酒何」丰江,在湖南境,源出汝城南丰山,流經丰陽,至衡陽東入湘水。《新唐書・杜甫傳》說:「杜甫在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泝沅湘以登衡山 ; 因客游丰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舊唐書》也說杜甫是因食用牛肉白酒而卒。文天祥把這史實加以詩化,說杜甫到處奔波,經常食用不足,腸胃功能衰退,所以吃一點牛肉,喝一些白酒,就支持不住,溘然長逝了。

結尾,「黃土一丘隨處是,故鄉歸骨任蹉跎。」,詩人感傷情懷,但卻故意寫得曠達一點。杜甫死後,靈柩停在岳州,家人無能力把遺柩運回故鄉,直到四十三年後才由其孫杜嗣業把它運回河南,埋葬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此兩句意思說人既然死了,埋葬在哪兒都是一樣,擬歸故鄉的骸骨,就任它耽擱在甚麽地方去吧。

全詩主旨就是為愛國詩人杜甫抱不平,說他一生受盡奔波折磨,死後卻仍是一具無主之骸,讓歸骨」流落異鄉蹉跎歲月。

文天祥潛心學習杜甫的詩作,尊崇他的人格,曾作《集杜詩》二百首,頗得杜詩之神髓,把杜甫看作是自己的異代知音。


網主附:

宮廷老婦署名降縲紲孤臣意慨慷驛路一詞同斧鉞幾人生死欠商量

近代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咏文天祥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