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韻海遺音  
詩餘閒拾     主頁     每期文學作品介紹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41)  
本期第四頁

 

 

 

 

陳翠娜(1903-1967),杭州人,小說家陳蝶仙之女。幼有奇慧,十歲能詩,二十五歲出嫁前已成翠樓吟草五卷,綠夢詞一卷,文草一卷,曲稿一卷 ,色色精工,其父為之印行。十三歲時作消夏詞八首 ,其一云:"半臂鮫綃襲嫩凉,月明時節愛凭廊。玉肌新撲蓮房粉,難怪薔薇花不香。"豐神如畫,冰雪聰明。再看其偶書:

旗亭來續大風歌,海岳如雲出塞多。太息中原豪傑盡,雨中立馬望黃河。

詩作於二十二歲,以一妙齡小女發出世無英雄的感慨,抱負之奇偉,極為罕見。

更多陳小翠(翠娜)詩作

又:  陳翠娜(小翠)(1903-1967),杭州人,小說家陳蝶仙(天虛我生)之女,兄陳定山(小蝶)。 十歲能詩,二十五歲出嫁前已成"翠樓吟草"五卷,"綠夢詞","文草","曲稿"各一卷 。 文,詩,詞,曲,畫皆精。 多才多藝, 嫁臨浦湯氏彥耆。 生一女,三十三歲在上海創女子書畫會,四十六歲任上海無錫國專詩詞教授,五十七歲受聘于上海中國畫院為畫師 。六十七歲卒。 按陳巨來(瑣憶),陳小翠婚姻不幸,晚年孤身一人,飽受迫害,自殺而終。 亦一說當十年動亂之始,不肯屈供,引煤氣自盡。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陰人,別署鑒湖女俠,甘願拋夫棄子,兩度赴日留學,加入同盟會,光復會,因參與推翻滿清統治,事洩被捕,於1907年英勇就義,有秋瑾集。她的事蹟,我們都熟知。 秋瑾為近代一奇女子,巾幗英雄,集才,慧,俠,烈於一身,雖無意作詞人,但玼d下不少優秀的作品。只因她作為中華民族兒女,做了這樣轟列的事蹟,所以大家都著意介紹她慷慨激昂的一面,其實她既能寫出英雄豪邁之音,也擅為婉麗淒清之調。

秋瑾 從小就崇拜那些會武的女子,像南北朝的花木蘭,明朝的秦良玉,沈雲英,當時有一齣芝龕記的戲劇 ,是寫明朝女將軍秦良玉和沈雲英的。少年時的秋瑾十分喜歡,還寫過題芝龕記》詩八首 ,其中第三首和第八首最有名: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鼰翱隉C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顏。壯哉奇女談軍事,鼎足當年花木蘭。

1904年,秋瑾托人變賣首飾,籌得旅費,東渡日本。當時帶她去日本的服部繁子回憶說:"秋瑾穿着西式的褲子,茶色的皮鞋,藍色的鴨舌帽蓋住了半只耳朵,露出披散着的蓬亂的黑髮.....總之,完全是一副男士的打扮,很摩登。"服部繁子問她為什麽打扮成這樣,秋瑾的回答是:"我想變成比男子還强的人,首先從形貌上變,再從心理上變....."

更多秋瑾詩詞作品


 

 

 

 

 

 

蘇雪林(1897-1999),原名蘇小梅,字雪林。祖籍安徽太平縣,1897年出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 ,受業胡適門下,1921年公費前往法國留學,習繪畫,修語文。1925年回國,先後任教於多所大學。1949年於香港真理學會任編輯工作。1952年到台灣任教職,1973年退休 。退休後仍寫作不輟,淡薄度日,樹立了一個對於生命,創作,閱讀,學術終身追求不懈的精神形象。1999年4月21日病逝,享年一百零三歲。

幼年學習舊體詩的作品,如:

種花
林下荒雞喔喔啼,宵來風雨太淒其。荷鋤且種海棠去,蝴蝶隨人過小池。

秋泛
煙波輕泛木蘭舟,江水蒼茫蘆荻秋。遙看遠峰雲鎖處,帆檣點點似浮鷗。

初夏
碧闌干外望斜陽,燕子雙飛水一塘。日夕涼風亭畔起,薄衫時著柳棉香。

少年時喜歡讀隨園老人的作品,並且說假使生當乾嘉時代,還想成為隨園女弟子之一。有山居雜興》四律,屬詞吐氣,自以為逼肖隨園。

讀小倉山房詩集有慕
由來詩品貴清真,淡寫輕描自入神。此意是誰能解得,香山而後有斯人。
多少名姝絳帳前,馬融曾不吝真傳。阿儂讀罷先生集,卻恨遲生二百年。

山居雜興
春去堂堂暗自驚,臥聽門外鳥啼聲。新愁似草芟難盡,佳句如今鍊未成。破壁燕歸增舊壘,紙窗人去剩枯枰。篆煙不教隨風散,鎮日湘簾一水平。
回頭往事似煙飛,一枕南窗午夢微。四面山迴依郭去,半溪花落送春歸。奇書有價都羅屋,野雀無機每入扉。更喜晚來明月好,最先清影到書幃。
幾叢寒竹繞廬生,自覺瀟瀟木石清。隔水荷香風十里,滿樓花影月三更。地當僻處稀冠蓋,詩到真時見性情。一片天機忘物我,入山猿鶴總相迎。
閒倚柴門對暮煙,落花寂寂瘦堪憐。送將春去剛三日,小住雲山又半年。世事變遷多感慨,人生閒淡即神仙。自從挈得琴書隱,回首紅塵尚惘然。

五古詩有澗松慈烏吟姑惡行縛鹿行觀弈


康同璧,康南海之第二女公子同璧,研精史籍,深通英文。去年孑身獨行,省親於印度。以十九歲之妙齡弱質,凌數千里之莽濤瘴霧,亦可謂虎父無犬子也。近得其寄詩二章,自跋云:侍大人遊舍衛衹林,壞殿頹垣,佛法已刼。然支那女士來遊者,同璧為第一人矣。詩云:

合衛山河歷刼塵,布金壞殿數三巡。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靈鷲高峯照暮霞,淒迷塔樹萬人家。琲e落日滔滔盡,祇樹雷音付落花。

梁啓超 - 飲冰室詩話


呂碧城 (二)     

呂碧城1883年-1943年),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後改號聖因,晚號寶蓮居士,法號曼智。安徽旌德人,中國作家、詞人、教育家、政治人物。她提倡女學,是素食主義者和動物保護主義者,佛教居士。她是20世紀在歐美提出禁止殺害動物的先驅者之一。


時居北京
時居美國
時居瑞士
時居上海

 

 

 

 

瓊樓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雲意已闌。棋罷忘言憑勝負,夢餘無迹任悲歡。金輪轉動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凄惻繞吟壇。

這首詩意在排遣一種難言的愁緒。主人公仿佛歷盡生活的磨難,人生摶擊的勝負如何已無意過問,人世間的悲歡如夢一般無迹可尋,早已不能激起她的感情漣漪。也許她的愁思太深,所以連碧海量愁也未覺其寬。

民國建元喜賦一律和寒雲由青島見寄原韻
莫問他鄉與故鄉,逢春佳興總悠揚。金甌永奠開天府,滄海橫飛破大荒。雨足萬花爭蓓蕾,烟消一鶚自回翔。新詩滿載東溟去,指點雲帆尚在望。

歷經多少艱難挫折,流淌多少英烈鮮血,數千年封建帝制,終於隨着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被人民革命推翻。1911年,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與萬千民眾一樣,碧城此刻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興奮,為之縱情高歌去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詩中"雨足"兩句,形象地表明黑暗的封建專制一去不返,人民從此得以呼吸民主自由的新鮮空氣。

鄧尉探梅十首   選四

其三
山河無恙銷兵氣,霖雨同功澤九垓。不是和羹勞素手,哪知香國有奇才。

其五
冷眼人間萬艷空,前生明月可憐儂。人天小劫同淪落,羣玉山頭又一逢。

其九
筆底春風走百靈,安排禱頌作花銘。青山埋骨他年願,好共梅花萬祀馨。

其十
征衫單薄冷於秋,徒倚疏芳且暫留。後夜相思應更遠,一襟烟雨夢蘇州。

1917年春,呂碧城與女界名流張默君,陳鴻璧,席佩蘭等,在蘇州游歷鄧尉,探梅尋芳,這組詩作於探梅歸後。(鄧尉山在蘇州吳縣南,漢時鄧尉曾隱居此。)全組十首均與梅有關聯,吐屬嫻雅,著色冷艷,尋常的議論中又帶出與眾不同的奇情窈思。從"不是和羹勞素手,哪知香國有奇才。"的感慨聲中,她因梅而想到不是女子沒有才能,只是缺少參與治理國家的機會。又從"青山埋骨他年願,好共梅花萬祀馨。",可見她的志趣迥異流俗。詩人樊增祥評此"十詩言近旨遠",深中肯綮。

西泠過秋女俠祠次寒雲韻
松篁交籟和鳴泉,合向仙源泛舸眠。負廓有山皆見寺,繞堤無水不生蓮。殘鐘斷鼓今何世,翠羽明璫又一天。塵劫未消慚死後,俊游愁過墓門前。

1916年秋,碧城與詞友費樹蔚等游歷浙江杭州,路過西泠秋女俠祠時,感賦此詩。時距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已將近十年,而距反清革命大功告成已逾五年。眼前風景如畫,女俠的英靈就安息在這堙C


 

 

温梓川,生長在馬來亞檳榔嶼。曾任檳城光明日報總編輯,並有多種著譯作名行世,不但在馬華文壇亨有盛。而且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壇也曾相當活躍。20年代初,當他還是中學生時,他已很欣賞郁達夫的文藝評論,小說,散文,舊詩的諸多作品。1929年初秋,温梓川探訪詩人汪靜之,適逢郁達夫也在座。於是他得以與仰慕已久的郁達夫相識,並有機會作一長談。談話中,郁達夫信口說:"南洋這地方,有意思極了,真是有機會非去走走不可。"這信口之言,十年後真的付諸實踐。1938年12月,郁達夫應新加坡《星洲日報社》之邀,南下星洲就任該報編輯,其時正值抗戰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因借公務之機,郁達夫來到檳城游覽。也因此,他與温梓川在闊別多年之後再度重逢。

温梓川從上海暨大西洋文學系畢業後,返回南洋,正在檳城從事文化工作。他從報上知到郁達夫前來檳城的消息,自是喜出望外。正好檳城文化界朋友要設公宴款待郁達夫,他銜命和李詞庸去旅邸拜訪,邀請郁達夫。舊友重逢,少不得回憶起昔日的友誼,探詢朋友們的近况。郁達夫取出剛寫成的游記檳城三宿記交給李詞庸,又將寫於檳城懷鄉之作的三首詩交與温梓川。詩云:

故園歸去已無家。傳舍名留炎海涯。一夜鄉愁消未得,隔窗聽唱後庭花。
好山多半被雲遮。北望中原路正賒。高處旗升風日淡,南天冬盡見秋花。
匡廬曾記昔年游。掛席名山孟氏舟。誰分倉皇南渡日,一瓢猶得住灜洲。

郁達夫回去後,還將其中寫於檳城旅館的懷鄉詩手書詩幅寄給温梓川。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