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韻海遺音  
詩餘閒拾     主頁     每期文學作品介紹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42)  
本期第一頁

宋詩選讀  

文天祥 (二)   正氣歌    過零丁洋    念奴嬌     滿江紅     更多文天祥詩作品     吳小如說岳飛的三首詞    岳珂     韓世忠

文天祥 (1236 - 1282),別號文山,宋代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對元蒙侵略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送燕京,在監牢埵矰F三年,元人屢勸降,都被他堅决拒絕,1282年被殺害。

無錫
己未,予携弟璧赴廷對,嘗從長江入里河,趨京口。回首十八年復由此路,是行驅之入北,感今懷昔,悲不自勝。

金山冉冉波濤雨,鍚水泯泯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入。英雄未死心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讀程嬰存趙事 ,一回惆悵一沾巾。

文璧,文天祥弟。廷對,即廷試。

文天祥身入元營,遭到扣留。第二天,力主投降的太后,把東南半壁山河,數百州縣拱手獻給敵人。文天祥又被脅逼往大都。此時此刻,英雄發出了慘天泣地的呼號:"英雄未死心為碎 ,父老相逢鼻欲辛。"南宋德祐二年二月,在危難的旅程中,映入文天祥眼簾的是山愁水慘,草苦木悲,父老流淚,壯士衝冠。跟十八年前取道長江途經此地相比,山河依舊 ,國事全非。漂航在運河上,遠離南方的故土故鄉。

常州
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無。壯甚睢陽守,寃哉馬邑屠。蒼天如可問,赤子果何辜。唇齒提封舊 ,撫膺三嘆吁。

壯甚睢陽守,寃哉馬邑屠:用唐代張巡,許遠死守睢陽,漢代周勃"擊陳豨,屠馬邑"故事。

詩作於德祐二年(1276)二月,作者被驅北行,路過常州。
德祐元年,伯顏自率主力圍攻常州,知州姚,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劉師勇等率全城軍民固守,元軍自夏至冬攻之不克 。至十一月,城中矢盡始被破。姚,陳戰死,王安節被斬首,劉師勇易服逃離。伯顏憤其堅守,屠其城,殺戮甚慘。今文天祥過此,目睹這座用鮮血和生命保衛過的城市 ,向常州死難軍民唱出的挽歌。

真州雜賦  

其一
予既脫虎口至真州,喜幸感嘆,靡所不有。各繫之以七言,自正月二十羈縻北營,至二月二十九,一夜京口得脫,首尾恰四十日。一入真州,忽見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騎馬入真陽。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見衣冠是故鄉。

羲娥: 羲和,駕日之神,嫦娥,月宮仙女,合指日夜。

首句指在德祐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至二月二十九日出使元營,被覊押事。第二句說經過四十日生死煎熬,終於由虎口脫險,一朝踏入宋軍守土,那種百感交雜的心情,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深切,因此引出了第三,四句,真州雖然並不是自己的故鄉,但在此再次重見到穿戴宋朝衣冠的人,就如流浪在域外的人忽然回到故鄉一樣。

其七
諸宰執自京城憤寣A無復遠略。北人驅之去,皆俯首從之,莫有謀自拔者。予犯死逃歸,萬一有及國事,志亦烈矣。

公卿北去共低眉,世事興亡付不知。不是謀歸全趙璧,東南那個是男兒。

這是真州雜賦》組詩中最後一首,音調高昂,感情激烈。

在寫此詩之前,南宋首都臨安已經失慼A文天祥此時正被拘留在北營,而後又被元兵脅迫,隨所謂祈請使北上。這五位祈請使是南宋的公卿,他們是捧着南宋皇帝趙的降表去大都,向元世祖獻媚取寵的。其中尤以賈餘慶,劉二人表現最為惡劣。賈餘慶在"把酒逢迎酋虜笑"中海口罵座,數落宋朝時賢;劉在元人面前與一村婦交臂而坐,相互調笑,他們把國格,人格丟棄得一乾二淨。文天祥見此情狀,恥之愈深,恨之愈切,怒髮衝冠地罵他們"甘心賣國罪滔天",是豬狗也不如的壞傢伙。

此詩頭兩句描寫那些沒有民族脊樑骨的懦夫和賣國求榮者。後兩句是作者自况和議論。

真州雜賦》是文天祥從元營逃脫,經過千難萬險,到達當時宋軍守土真州後寫的一組詩,共七首。每首詩前都有序,序為詩的詮解,詩為序的提煉。詩序結合,互為補充,是這組詩的特點。

蘇武忠節圖詩
獨伴羝羊海上遊,相逢血淚向天流。忠貞已向生前定,老節須從死後休。不死未論生可喜,雖生何恨死堪憂。甘心賣國人何處,曾識蘇公義膽否。


謝翱
1249年-1295年),字皋羽,一字皋父,號晞發子長溪縣(今霞浦縣治後街)人。南宋詩人。

生於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時,率鄉兵數百人參加文天祥部隊,任諮議參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19日),文天祥就義,謝翱悲不能禁,常暗中祭拜。今浙江富春山西台留有「謝翱哭台」。入元不仕,漫遊於浙東山水之間。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楊璉真伽挖掘紹興宋故六陵,將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六代帝王的骨骸運回杭州,埋於「鎮南塔」,謝翱與唐鈺林景熙等人偽裝成乞丐,暗中取回骸骨,葬於蘭亭附近的天童寺北坡。

西台哭所思
殘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淚落吳江水,隨潮到海回。故衣猶染碧,後土不憐才。未老山中客,惟應賦八哀。
 

書文山卷後
魂飛萬媯{,天地隔幽明。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丹心渾未化,碧血已先成。無處堪揮淚,吾今變姓名。

過杭州故宮
紫雲樓閣燕流霞,今日淒涼佛子家。殘照下山花霧散,萬年枝上掛袈裟。
 


林升

林升,生卒年不詳,字夢屏,淳熙年間人士。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是一首題壁之作,是寫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客店的。末句看似讚嘆杭城之繁盛,實乃警示前車之徹,將一切繁華推倒,示出其本質之危害,促人猛醒。全詩語直意婉,怨而不怒,憤慨極深而無謾駡之辭,洵為得風人之旨。


唐詩選讀

杜甫   (三)

詠懷古迹   五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本題共五首,大曆元年(766)作於夔州。五首都是借古以抒懷,並非單純憑弔古迹。

這是組詩的第二首。因見到宋玉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的故宅而作此詩。杜詩用意深刻,當時未能受到世人的理解和重視。詩中以宋玉自况,寄託失意之情。後人誦此 ,亦增蕭條異代之慨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組詩的第三首。王昭君,名嬙,南郡秭歸人。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請入胡,號寧胡閼氏。
本詩詠王昭君,亦寄託着詩人身世之感。


餘三首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至德元年(757)二月,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由江夏起兵,以北上平亂為名與肅宗爭位。事敗被殺,李白出於愛國熱情,加上政治上的幼稚,參加李璘幕府,以"附逆"罪繫獄 。肅宗入京後。李白被重新定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這時杜甫正在秦州,秋天陣陣的凉風,掀起詩人懷友之想。

別房太尉墓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對硈俯糧禳A把劍覓徐君。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本篇作於廣德二年(764)二月。時杜甫將從閬州赴成都。行前到房太尉墓前哭別。
房太尉:舊唐書.房琯傳載,寶應二年四月,拜特進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廣德元年(是年七月改元)八月卒於閬州僧舍。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本篇作於大曆元年(766)冬夔州西閣。
杜詩常以雄勁之筆,寫壯闊之景,寓幽鬱之情,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悲壯的美。悲壯,是杜詩的一個主要的美學特徵。他的"悲壯"不同於一般的慷慨悲歌,它是憤激,寂寞,冷峻,雄渾,沉厚,豪放的混合體。    

以上梁鑒江 選釋


溫庭筠

經李徵君故居
露濃煙重草萋萋樹映闌干柳拂堤一院落花無客醉五更殘月有鶯啼芳筵想像情難盡故榭荒涼路已迷惆悵羸驂往來慣每經門巷亦長嘶。

過陳琳墓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迴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溫庭筠本篇用短短五十六字,歷敍蘇武的一生事跡。一方面是弔古,憐惜蘇武的苦節,却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和封賞,未嘗不是漢武帝的孤恩。另一方面,也正是悲今,為他自己的被貶為方城尉,才不得展,有抱怨朝廷之意。

白居易

望月有感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覊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題中的浮梁大兄,是白居易的親兄長(白幼文,貞元十五年,任浮梁縣主簿),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是他的嫡堂兄弟。白居易的詩約可分為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此篇屬感傷一類,他是個極富於感情的人,不論對家人,親友,無不付出自己的情感。本篇是懷念家人。

唐玄宗後期,承平日久,不免產生驕奢淫逸的心理。寵信楊貴妃,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權奸,以至國祚日衰。等到安祿山叛亂,攻陷東西兩京,玄宗倉皇逃蜀避難,從此天下兵連禍結。肅宗時,安慶緒的死灰復燃,史思明和史朝義的作亂,到代宗朝,吐蕃的入侵和回紇的騷亂,過去的內憂再加上外患,影響到人民的生活。兵燹四起,造成哀鴻遍野,流離失所,成為當時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難怪在白居易詩中,有着無限的感慨。


,明,清詩

張昱

贈沈先生還江州
鄉心正爾怯高樓,况復樓中賦遠游。客媯n臨俱是感,人間送別不宜秋。風前落葉隨車滿,日下浮雲共水流。知汝琵琶亭畔去,白頭司馬憶江州。

      江州,就是江西九江,唐代白居易被貶謫為江州司馬,以一篇琵琶行傳誦千古 。登樓,東漢末年王粲避難荊州,感舊思鄉寫了一篇出名的登樓賦。張昱此詩就是借用這兩個典故。

      詩人對將別的友人傾訴:“我也有懷鄉病,所以心怯登樓,何况今天却在高樓為你餞別。大家同在客中 ,很容易具有王粲登樓生百感的情緒,而送別的時序,最不相宜的是秋天。西風瑟瑟,縱目所及盡是一片蕭索景象,客觀的凄冷,怎能不加倍觸發惜別的情懷?可是你終於在這樣的氣氛中離去了 。可以想象到,西風落葉將隨你的車塵而去,黄昏日落的天上浮雲隨水東流。設想你一定到琵琶亭去追尋白居易楓葉荻花秋瑟瑟當時那種天涯淪落的形象而傖然有感吧?”

     
張昱在這首律詩中所表現的特色,是韵律流暢,感情真摯,用典自然,其中"人間送別不宜秋"不失為可傳警句。


明   貝瓊

經故內
山中玉殿盡蒼苔,天子蒙塵豈復回。地脈不從滄海斷,潮聲猶上浙東來。百年禁樹知誰惜,三月宮花尚自開。此日登臨解題賦,白頭庾信不勝哀。

     故內,即前朝的內宮。貝瓊此詩作於元末,當是經過南宋朝廷的故宮遺址所作。詩經-王風黍離篇 ,小序云:"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 ,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貝瓊生於元中期,是元至順四年(1333)進士,非宋室舊臣,對故國的感情自然與黍離》不同 。詩意沒有强烈的悲痛,表達的是一種淡淡的悵惘之情,更多的是一種滄桑感歎,一種對人生的思索。

貝瓊,(1297左右-1379)字廷居。崇德人。約生於元成宗大德初,卒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餘歲。


清   王漁洋戲題聊齋志異卷後》詩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王漁洋秋栁詩

     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將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此詩坊間傳印所見,其中"姑妄言之妄聽之"句,有作"姑妄言之姑聽之",以句意論兩者相同,並無牴忤之處,故不必以末三字為"妄聽之"始合原作,而"愛聽秋墳鬼唱時",亦有作"愛聽秋墳鬼唱詩",此或是傳鈔之誤,因蒲松齡有次韻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作答:

     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

     既是次王漁洋韻,則末字韻脚應以字為合。

"妄言妄聽"及"黄州意"(蘇軾曾貶黄州),出處如下: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无謂有謂,有謂无謂,而遊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女(汝)妄言之,女(汝)以妄聽之,奚? 莊子-齊物論

子瞻在黄州及嶺表,每旦起,不招客相與語。則必出而訪客,所與遊者,亦不盡擇。各隨其人高下,不復為畛畦。有不能談者則强之說鬼。或辭無有,則曰姑妄言之,無不絕倒,皆盡歡而後去。設一日無客,則歉然若有疾,其家弟子嘗為予言之如此也。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

網主: 5.2013

     蒲松齡個人與及聊齋志異之聲名當時能夠飛出淄川,和數十年孜孜不倦創作勁頭,除了本人的喜好,亦起因於受到當時已極負盛名的大詩人王漁洋賞識。康熙二十四年(1635),王因父喪返里,約於康熙二十七年,到了淄川蒲松齡的東家畢際有家。畢,王二家,世代聯姻。王漁洋也許已略聞畢家有此一能文老秀才坐館,二人晤談,少不免談詩論文,王漁洋是具有文學眼光,又喜獎掖後進,想必也略讀了聊齋志異部分稿子,自然對蒲松齡稱譽一番。蒲松齡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他這年寫了偶感一詩: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風披拂凍雲開。窮途已盡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來。一字褒疑華袞賜,千秋業付後人猜。此生所恨無知己,縱不成名未足哀。

     窮途當指懷才不遇,千秋業無疑是指聊齋。蒲松齡與王漁洋,一生只此一次見面,却結下文字之緣。之後,王漁洋便來扎索取聊齋志異稿本,閱後更作了評點,還題了一首為後世傳誦的詩戲題聊齋志異卷後: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將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蒲松齡也有詩次韻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酬答:

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

清   納蘭性德        納蘭詞       顧貞觀彈指詞

秣陵懷古
山色江聲共寂寞,十三陵樹晚蕭蕭。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玄燁(康熙)南巡,詩人扈從。十一月到秣陵(即江寧,今南京),祭奠明太祖朱元璋陵墓,作此詩。詩人在空間和時間上跨度很大,縱橫萬里,上下千年,虛實相映,寫景與議論結合。寓興亡於山色夕陽,江濤草樹之中,是懷古之佳作。


清   吳兆騫

夜行
驚沙莽莽颯風飆,赤燒連天夜氣遙。雪嶺三更人尚獵,冰河四月凍初消。客同屬國思傳雁,地是陰山學射雕。忽憶吳趨歌吹地,楊花樓閣玉驄驕。

     詩作於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戍所,在描繪北國風情的同時 ,還寄寓了赦還的希望和對江南家園的思念。首聯和頷聯均為寫景句。這些在當地人習以為常的風物景色,在長於江南水鄉的作者看來,便無一顯示出充滿北地風情的新鮮感。

     頸聯,第五句用漢代蘇武的典故,第六句詩意指自己入鄉隨俗,在陰山脚下學習射雕。作者借蘇武被匈奴扣留在北海十九年,最終還能被放還歸國,存着希望遠在紫禁城的大清皇帝不會把他遺忘,有朝一日被恩准回鄉。然而,真正為他實現南還努力奔走的是他的好友顧貞觀。康熙十五年(1676),顧貞觀進京,在當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的明珠家中設館,很受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的禮遇。於是乘機進言,請明珠相助,設法讓吳兆騫早日南還。當時,明珠並未答應。顧貞觀一時意氣奮發,揮筆寫下了兩首極其出色的金縷曲》,"以詞代書",寄給遠在塞外的吳兆騫,發誓一定要營救好友南歸。據說後來納蘭性德讀了這兩首詞,"為泣下數行",答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俟兄他囑也"。顧貞觀又說:"人生幾何,請以五載為期。"納蘭性德又去懇求父親,總算見許。五年之後,吳兆騫果然被放南歸。這段經歷有助於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尾聯是作者夜行途中突然憶起往事。憶起的是他在江南佳麗地度過的少年和青年時代。與頭四句作對比,冰天雪地與楊花漫天飛舞,荒涼肅殺黄沙之地與江南鱗次櫛比建築繁華景象,玉驄驕,在南方馳騁春郊的愉快生機與在北地"思傳雁","學射雕"的無奈,是强烈不同的對比,也顯示作者對賜還的盼望。

     崔豹古今注記載:"吳趨行,吳人以歌其地。",又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云:"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顧貞觀以詞代書寄給遠在塞外的吳兆騫  

顧貞觀的兩首 《金縷曲》,兩詞在《彈指詞》集中有序,"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 。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其二,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夙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 。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凉否。千萬恨,從君剖。   兄生辛末吾丁丑。其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詞後尚有按語云:"二詞容若見之,為泣下數行,曰:"河梁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囑也",余曰:"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為期",懇之太傅,亦蒙見許,而漢槎果以辛酉入關矣,附書志感,兼志痛云。"

(季子,指吳漢槎,吳漢槎有兄兆寬,兆宮,按伯仲叔季排列,故稱季子。又因春秋時吳季札稱"延陵季子",漢槎吳姓,故稱他季子。)

顧貞觀(1637-1714)字華峯,號梁汾,江蘇無錫人。康熙丙午(1666年)順天舉人。丙辰(1676年)館納蘭相國(明珠)家,與相國子性德交契 。甲子(1684年)還里,讀書終老,康熙五十三年卒。有《彈指詞》。(中國歷代詞選-羅淇 1966香港上海書局)

吳兆騫,字漢槎。於順治十四年丁酉中江南舉人,但江南主考方猶,被人攻訐舞弊,次年由順治皇帝親自覆試,殿中試場,羅烈武士,斧鉞森嚴,許多舉人驚慌至不能不筆,吳兆騫是否交了白卷,不得而知,但却因此被責四十大板,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充軍到寧古塔去。據研堂見聞雜記說:"天子親御前殿,士子數里外携筆硯 ,冰雪僵凍,立丹墀下......兵番雜杳以邏之,如是者三試而後已。"似此情形,不凍僵才怪,那媮晪@得出文章。寧古塔在吉林(一說在遼寧之興京),方拱乾有《寧古塔志序》云:"寧古何地,無往理亦無還理。"可見那時這種地方是絕塞。吳漢槎以江南人被充軍到那堙A更加吃不消,難怪顧貞觀如此懷念了。

顧貞觀作這兩首詞時,恰在喪妻之後,所以有"薄命長辭知己別"一語。這時他在太傅納蘭明珠家中作客,曾向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請求援救助吳漢槎。詞中的"盼烏頭馬角終相救"一句 ,便是指這件事而言。後來納蘭容若向明珠懇求,終於使吳季子"絕塞生還",而這兩首詞也成為佳話了。(芝園詞話-王季友 1979 香港中華書局)

(吳兆騫,(1631-1684),江蘇吳江人,在順治十四年以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餘年,其詩詞多寫塞外景色和懷念故鄉親舊的哀怨,於淒清中有豪放之致。有《秋笳集》。(金元明清詞選)

清代文人,好舞文弄墨,寄給朋友的信,往往填詞代信,特別喜歡用(金縷曲)這一詞牌。這種以詞代信的風氣,始自顧貞觀。他這兩首寄吳漢槎寧古塔(金縷曲),就完全是一封長信。(芝園詞話-王季友 1979 香港中華書局)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